本报记者 王玉琪 曹茸
2011年9月19日,一个喜讯从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传来,袁隆平院士率领的团队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2号”百亩方测产验收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标志着原计划2015年实现的超级稻第三期攻关目标取得了重大突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需要我们加强粮食生产。农业生产,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科技第一位的是种子,要通过种子的选育、扩繁、推广,真正实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中国超级稻,肩负稳粮增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重任,向世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单产从突破700公斤、800公斤到900公斤,科技大联合大协作,超级稻高产攻关15年实现完美“三级跳”
超级稻,一个超级吸引人的名称,承载着全世界水稻育种专家的光荣与梦想。
在超级稻诞生前,我国水稻发展史上,单产曾经出现过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主要通过降低株高,使品种的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是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使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产地区突破500公斤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稻单产的这两次重大突破,均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深刻改变了我国水稻生产的育种方式、种植结构、栽培技术以及管理模式。
1981年,日本最早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继日本之后,中国、韩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先后开展超高产育种研究。国际水稻研究所确定的目标是比现有高产品种增产20%,或绝对生产潜力达到13~15吨/公顷。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水稻所提出了新株型育种理论,并利用包括我国沈农366在内的粳稻种质资源作为骨干亲本,选育出新品系。1994年,通过小面积试种,该品种获得了超高产。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称“可以解决国际粮食安全”,并将这一神奇的品种称为“超级稻”。
1996年,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拉开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的序幕,确立了理想株型塑造与强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并提出在2000年单季实现亩产700公斤,2005年实现800公斤和2015年实现900公斤的三期目标。
回首超级稻15年科研历程,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大联合大协作”。在农业部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谢华安、陈温福、程式华等众多知名专家领衔,联合了国内数十家优势科研力量,建立了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多学科领域的协作组,汇聚了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队伍。
1998年,在总理基金的支持下,袁隆平成立了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辽宁农科院和广东农科院组成的攻关协作组。他曾这样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虽然我这个人对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坚信不疑,但数以千万计的真金白银仍让我夜不能寐。为了增加保险系数,我开始走技术协作的路线,在全国设立5个点,东方不亮西方亮。”
袁隆平看到了协作的力量,更多的科研团队也看到了协作的力量。
1999年,江苏农科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培育成功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至今累计推广面积已经突破1亿亩;“十五”以来,云南楚雄州农科所水稻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通过协作攻关,品种选育成果达到省内领先、国内高原粳稻先进水平,选育品种应用面积达4257.91万亩,为农民增收67.28亿元。可以说,中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演变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协作。
15年过去了,在中国水稻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分别于2000年前和2005年前在多个生态区连续2年实现了百亩连片单产700公斤的一期目标和800公斤的二期目标,2011年在水稻主产区又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纪录,超级稻发展实现了完美“三级跳”,形成了杂交稻和常规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在超级稻育种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居国际领先水平。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超级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已成为引领我国水稻育种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飞跃,也孕育着一场新的水稻革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4/17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