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地掀起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浪潮。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认为,浙江人均GDP率先达到6000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已走在前列。但是,根据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浙江更要在农业上下功夫,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切实保证浙江的“三化同步”走在前列。
代省长夏宝龙同时认为,浙江要实现“三化同步”走在前列,一定要在突破三万亿GDP上下功夫。如何突破,浙江必须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通过现代物质、装备、技术等的投入,借助浙江工业化、城镇化优势,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建设。
从“两个老人八颗牙”到“一社一名大学生”——农业主体培育的浙江创新
浙江农业十年三大跨越,伴随着每一次跨越,浙江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农业主体不断涌现,农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和相应提高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中,蕴含了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这凸显了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呼唤强大的农业组织,现代农业亟须人才引领。
著名“三农”专家、“超级农民”顾益康多次感叹:在浙江,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是“三八六零”部队,除了妇女,就是老人。一次,他下乡调研,看到两位农民老夫妻在种地,一问,两个人年龄加起来超过130岁,牙齿却只剩八颗。
顾益康的感叹,道出了浙江农业普遍面临的尴尬: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但由此也带来一对矛盾: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浙江较早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十年来农业的三次跨越中,每一次,浙江都倾注心血,加大农业主体的培育力度。
2004年,浙江省开始评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紧接着,实施了“百龙工程”,重点扶持了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由此,引来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浪潮:“万向”鲁冠球、“万事利”沈爱琴、“西子”王水福、“现代”章鹏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纷纷回归农业……不仅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资金,也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超前的市场意识带进农业领域。后来,这些企业大多成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主力军。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企业的利益是否会和农民利益形成尖锐的冲突?对此,人们曾经争执不休。浙江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浙江诸暨的“茂阳”和“永宁弟兄”分别由工商业主创办,经营的业务都是农业开发。其中“茂阳”每天要配送10万份快餐到企业、学校的食堂,每天消耗菜米近200吨,而这大批量的农产品基本上都由企业在当地组织生产。寸土寸金的浙江,两家企业为什么要做农业,又是怎么做农业的呢?
原来,两家企业都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茂阳”的做法是建好大棚等设施后,再转租给当地农民,由农民管种,由企业管收,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企业收购价,农民有权将产品卖给市场,一对夫妻一般可种大棚5个,年收益10万左右;“永宁弟兄”的做法是从村集体流转土地,其中收益部分的10%作为村集体股分红,20%作为新农村建设股份,企业经营亏损时则按每年5万元的保底数交给村集体,农民则被返聘到公司上班,男工每天50元工资、女工30元。
“茂阳”和“永宁弟兄”的做法,都是以市场化的手段,将企业的效益和集体、和农民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陈栋铭和楼建华分别作为两家公司的老总,对此认识高度一致。他们认为,如果不能保证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那么,公司就流转不到土地,也找不到农民干活,最后,公司将无法生存。
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认为,浙江工商资本的主体基本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对农业、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他们反哺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经营的经验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当然,允许他们获利的同时,要做好合理的引导,一是要坚决制止流转土地非农化,二是要通过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化经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1/17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