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浙江范本


    图为杭州市萧山区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一角(资料图片)

    编者按发展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遵循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延续数千年的国度中,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进行着生动的实践和探索。可贵的是,浙江在人多地少等资源条件制约中,高擎“义利兼顾”的文化大旗,始终紧紧围绕“市场”和“创新”,既保粮食安全又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生态,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范本。解剖浙江样本,总结浙江实践,提炼浙江经验,将给各地发展现代农业诸多启示、借鉴和思考。

    本报记者 孙林 宁启文 蒋文龙 张丛 胡立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国门内外,万商奔竞,浙江数尽风流。从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之地,到明清以来的江南鱼米之乡,再到新时期市场经济先行之区,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浙江人延续着繁荣富裕的梦想,创造出无数的人间胜景。

    抚今追昔,叹为观止!

    不产木头,却有全国最大的林业产业;不产羊毛,却有称雄国内的羊毛衫市场;没有皮革,却有驰名全球的皮革城;300多个没有资源依托的块状产业群“无中生有”,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浙江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催生了新时期的温州模式、台州现象、宁波经验,并将全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诸多“第一”写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历史。尤其是,400多万浙商奔赴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100多万浙商走出国门在海外兴业,更是将浙江人的无尽风流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相互促进中,浙江从创造农业的工业化路径到创新发展农业主体、创建农业要素集约平台,再到创立公共服务体系匹配农业市场化,以及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七山一水两分地”的浙江,用市场引导农业,用创新引领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步转型升级。

    浙江范本、浙江创造在农业领域又一次掀起巨浪。

    从“一只梨子卖五元”到“农业当作风景卖”——农业发展理念的浙江创新

    从效益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十年磨一剑的浙江,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创新之路

    在祖国版图上只占1%的浙江,创造了全国7%的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6年列各省区第一位;在世界人口总量中不足1%的浙江,却有数百万浙商活跃在世界各地,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历数浙江经济所创造的成就,不能不追根溯源,挖掘独具特色的浙江文化。

    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到“永嘉学派”的重商文化,千百年来,浙江文化逐渐形成了“义利兼顾”的精神内核。改革开放后,浙商的“文化基因”被全面激活,最终形成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正是在这一精神引领下,浙江人用创新理念和市场意识谱写出中国民营经济的亮丽篇章,也探索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独具特色的浙江道路。

    在全国版图上,论粮食生产,浙江不能与其他许多省份相提并论,因为浙江全国陆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半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平原、丘陵、山区、海岛样样俱全,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表现特别突出;就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本身而论,农业只占GDP的5%,而且在日趋缩小,农民人均收入尽管连续26年蝉联全国省区第一,但农民增收以打工为主,农业的贡献只是个零头。

    浙江还要不要农业,浙江还有多少土地发展农业,浙江的农业该如何发展,这样的争论出现在浙江农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反方的观点十分尖锐,也十分激烈,认为对浙江来说,搞农业是劳民伤财,浙江应该扬长避短,专注发展工业,只要有钱,不怕买不到粮食。而正是“义利兼顾”的浙江文化,在每一场争论中,引领浙江农业开拓创新,走出一个又一个困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 生态农业 营销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