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农村金融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催化剂”,作用很大,但笔者调查发现,“催化剂”存在“水土不服”现象,有待改进。
一是区域限制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量很大,很频繁。而金融机构不允许跨区域发放贷款,就把众多外出务工人员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远离家乡,回家贷款不方便;在务工地贷款又不是本地人,左右为难。
二是额度限制伴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贷款需求额度越来越大,而目前农村贷款授信额度大多还停留在三五万元之内,与农民需求有较大差距。
三是手续繁琐以前在信用站,写个申请、签个合同,半个小时就能贷到一笔款。现在各种表格合同几十张,这个批罢了找那个批,半天能贷到一笔款就算是快的了。
四是服务网点少邮政银行在乡镇是“光杆司令”,甚至是空白点;而信用社,以前一个乡镇信用社就有七八上十个服务网点,信用站、储蓄所、分社、总社,还有农行;现在农行回城了,信用站、储蓄所、分社撤光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总社。
五是嫌贫爱富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过分看重“富人”,轻视贫困户,造成弱势群体信贷需求边缘化。
六是占用劳动时间以前乡亲们白天干活,中午晚上休息时间到信用站办事很正常。现在到金融单位,去早了还没上班,去晚了已下班,只能白天上班时间去。特别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刚收敛些,正是外出干活的时间,金融单位下班了,要想办业务只能顶着太阳去。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和服务改良。
打破区域限制,简化手续,以工作所在地提供金融服务,授信额度以偿还能力和诚信为准,不事先就设个“天花板”,让高个矮个都“生活在板下”,无法超越。创新服务方式,推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推广POS机和ATM机,让农民不分地点一天24小时都可享受金融服务。强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意识,让农民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享受公平、均等的金融服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7/17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