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委副书记、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经理孙海燕,感受最深。20年前,他从盐城农村来到华西,从毛纺厂挡车工干起,此后的每一次进步,都印证着华西求才之诚,爱才之心,用才之尊。如今,华西村党委班子中,47%的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外乡”的特殊人才;更有3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聚集华西,分布在村里各个岗位大显身手。记者采访到的龙晋,可谓是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来自湖南的他,2004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随女友李燕回到华西村寻求发展,从最普通的技术员干起,转战旅游、外贸、海洋运输等多个战线,现已是华西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副老总。
走出去一个,带回来一双。华西村,以其50年积累的“金色鸟巢”,引来“栖凤”无数。
华西不仅精于选人,精于用人,更精于培养人。自2003年起,华西在本村先后选派20多位青年赴美、韩、日等10多个国家深造,目前已全部学成回村服务。其中11人已担任村党委副书记,5人任党委常委。
老书记幽默地说:“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量才录用,育才待用。用人,基本都跳不出这个框。”
2010年2月底,华西村“国内外回村人才创新创优创效委员会”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近70位曾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高级回村人才集中亮相。华西村第一位“海归”人才,如今的华西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海归委员会”主任孙云南,将酒杯高高举起,壮怀豪言:“在华西,你们将拥有比我更好的未来!”
回首20年前的中秋节,华西村曾在龙凤广场办起“天下第一宴”,全村58家企业里的1万多名外地职工,在村干部的祝福中,豪情畅饮:“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那铿锵的话语从1万人的口中喊出,激情直冲云霄。
从打工仔加盟,到海外留学生回流,人才,始终是华西村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背后强大的推手。正如吴协恩所言:“华西转型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财富,不是创造了500亿元的产值,而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02年6月,华西还率先在基层党组织中成立了村级党校。按照老书记提出的“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构想,该村至今已培训村内党员干部、村民职工以及全国各地干部30万人(次)。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看社会治理
几年前,华西中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8000美元,实现了“地创高产出”。
口袋富了的华西人不忘富脑袋,物质、精神两手抓,像抓工业那样,成立了领全国之先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并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配备了专门人员,全面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尤其是“采购”思想上的优质“原材料”,有针对性地施教。吴仁宝还亲自编写了《华西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经常在全村开展的“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主题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上世纪90年代末创建的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在这种丰富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华西一直是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干群团结,上下齐心。20余年实践下来,他们感到效果很好。
当然这个效果,不像抓工业那样直接抓到的是钱,但实际上已抓了看不到的“钱”,因为抓了看不到的“钱”,才能保证抓到更多看得见的钱。华西人把这叫“一边富了口袋,一边富了脑袋”,实现“地创高产出”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创高素质”,物质、精神“双富有”。
只有50年历史的华西,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了100年的事情,甚至超过了以前500年的作为。华西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穷变富,能上下团结、内外和谐,老书记吴仁宝总结为:“关键得益于‘三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二是始终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三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与社会管理不动摇。”
在华西看来,社会管理不能过于管,又不能无人管,而是要科学管、管到位,既稳又活,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对此,吴仁宝的体会是:谁心系人民,人民就心向谁;谁把人民的幸福当成自己最大的幸福,谁就能获得被人民信赖的最大幸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4/17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