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锦 江袁平
玉米、大豆是我国两大粮油饲兼用作物,据资料显示,199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到了2010年,我国全年合计进口大豆5480万吨,同比增长28.8%,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第一次达到80%,增长速度令人触目惊心!随着洋大豆的大量涌入,没有比较优势的国产大豆正在不断被玉米取代:今年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000多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400多万亩,北方大豆主产区部分豆农弃豆改种玉米。市场排挤、企业拒购、国储难存、豆贱伤农、玉进豆退……国产大豆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在中国——国际可持续大豆发展研讨会上呼吁,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走规模化高效益种植的道路。
科技创新:玉豆双丰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户养生猪数量不断减少、饲用方式的改变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西南地区长期种植的玉米与甘薯套作模式正在被自然淘汰,种植模式亟待创新。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的复合搭配种植被世界公认为完美组合,但我国生产上传统的两者搭配大豆产量极低,能否通过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既保证玉米高产又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这个世界性农业科学难题摆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面前。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002年,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始探索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十年磨砺,他们终于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田间带状配置、群体配置、品种选配、播期搭配、施肥技术、控旺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五大改进创新(改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带状种植、改甘薯为大豆、改人工播栽为机械直播、改稀植为密植、改开沟起垄为免耕秸秆覆盖),实现了玉米大豆和谐共生、双双丰收增产、和谐发展。
科技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论证。
2003年,四川开始在资阳、遂宁等地选点进行试验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随后,这项新技术迅速在四川丘区地带示范推广:大豆面积、亩产分别由2006年的129.4万亩、120公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480万亩和130公斤;玉米面积、亩产分别由2006年的1800万亩、285.5公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2000万亩和321.4公斤。
2010年小麦、玉米和大豆收获季节,有关专家对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的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周年高产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大豆分别进行了田间现场同田测产验收。同田验收结果显示:小麦亩产356.0公斤、玉米543.9公斤、大豆169.0公斤;核心示范片测产验收,小麦亩产359.8公斤,玉米亩产532.9公斤,大豆亩产171.2公斤;周年亩产超吨粮、亩产值超两千。2011年7月30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眉山仁寿县珠嘉乡玉米-大豆双季高产创建进行验收,全乡玉米平均亩产638.5公斤,较非项目区增产60%以上,大豆长势健壮,亩产有望达到150公斤以上。
农民意愿:喜种乐种
据四川省农业厅资料显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四川丘陵地区相当普遍,乐至县80%的玉米与大豆带状套作,仁寿县达到75%,简阳市为60%。
资阳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推广研究员范文仲总结了近年来资阳市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五大技术优势:一是粮豆双丰收,增产效果显著:玉米单产比传统玉薯套作玉米增产10%左右;大豆平均亩产127.4公斤,与北方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相当,是传统间混作大豆单产的3~4倍;二是助农增收,经济效益显著:与玉米套甘薯传统模式相比,玉米亩增产值48元;大豆比甘薯亩增产值183元;减少肥料、农药用量,亩节本120元;三项合计亩节本增效351元;三是培肥地力,生态效益突出:新模式减少土壤流失量10.6%,减少地表径流量85.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5.56%;提高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总氮4.11%和7.29%,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39.21%;四是缓解供需矛盾,社会效益明显:玉米、大豆总产量显著增加,有效缓解了粮豆供需矛盾;五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每亩可省工5.9个,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19/17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