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锦 江袁平
玉米、大豆是我国两大粮油饲兼用作物,据资料显示,199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到了2010年,我国全年合计进口大豆5480万吨,同比增长28.8%,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第一次达到80%,增长速度令人触目惊心!随着洋大豆的大量涌入,没有比较优势的国产大豆正在不断被玉米取代:今年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000多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400多万亩,北方大豆主产区部分豆农弃豆改种玉米。市场排挤、企业拒购、国储难存、豆贱伤农、玉进豆退……国产大豆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在中国——国际可持续大豆发展研讨会上呼吁,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走规模化高效益种植的道路。
科技创新:玉豆双丰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户养生猪数量不断减少、饲用方式的改变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西南地区长期种植的玉米与甘薯套作模式正在被自然淘汰,种植模式亟待创新。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的复合搭配种植被世界公认为完美组合,但我国生产上传统的两者搭配大豆产量极低,能否通过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既保证玉米高产又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这个世界性农业科学难题摆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面前。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002年,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始探索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十年磨砺,他们终于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田间带状配置、群体配置、品种选配、播期搭配、施肥技术、控旺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五大改进创新(改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带状种植、改甘薯为大豆、改人工播栽为机械直播、改稀植为密植、改开沟起垄为免耕秸秆覆盖),实现了玉米大豆和谐共生、双双丰收增产、和谐发展。
科技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论证。
2003年,四川开始在资阳、遂宁等地选点进行试验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随后,这项新技术迅速在四川丘区地带示范推广:大豆面积、亩产分别由2006年的129.4万亩、120公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480万亩和130公斤;玉米面积、亩产分别由2006年的1800万亩、285.5公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2000万亩和321.4公斤。
2010年小麦、玉米和大豆收获季节,有关专家对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的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周年高产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大豆分别进行了田间现场同田测产验收。同田验收结果显示:小麦亩产356.0公斤、玉米543.9公斤、大豆169.0公斤;核心示范片测产验收,小麦亩产359.8公斤,玉米亩产532.9公斤,大豆亩产171.2公斤;周年亩产超吨粮、亩产值超两千。2011年7月30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眉山仁寿县珠嘉乡玉米-大豆双季高产创建进行验收,全乡玉米平均亩产638.5公斤,较非项目区增产60%以上,大豆长势健壮,亩产有望达到150公斤以上。
农民意愿:喜种乐种
据四川省农业厅资料显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四川丘陵地区相当普遍,乐至县80%的玉米与大豆带状套作,仁寿县达到75%,简阳市为60%。
资阳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推广研究员范文仲总结了近年来资阳市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五大技术优势:一是粮豆双丰收,增产效果显著:玉米单产比传统玉薯套作玉米增产10%左右;大豆平均亩产127.4公斤,与北方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相当,是传统间混作大豆单产的3~4倍;二是助农增收,经济效益显著:与玉米套甘薯传统模式相比,玉米亩增产值48元;大豆比甘薯亩增产值183元;减少肥料、农药用量,亩节本120元;三项合计亩节本增效351元;三是培肥地力,生态效益突出:新模式减少土壤流失量10.6%,减少地表径流量85.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5.56%;提高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总氮4.11%和7.29%,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39.21%;四是缓解供需矛盾,社会效益明显:玉米、大豆总产量显著增加,有效缓解了粮豆供需矛盾;五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每亩可省工5.9个,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
范文仲告诉笔者,这些显著的优势吸引了农民,不推自广,资阳市60%的玉米带状套种了大豆,过去大量调进大豆,现在则有大豆大量调出。
农技干部的结论农民是否认同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射洪县、大英县的部分村民。
看着眼前丰收在即的玉米和大豆,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农民郭成根感慨万分:“过去为饱肚子种红苕,费力气、不好保存不说还赚不到钱,今年我家玉米套大豆就种了5亩多,只种了半亩红苕吃鲜,种豆子不费劲,好保管,贩子到家里收豆子,完全不愁卖,大家都愿意种。”大英县蓬莱镇县团结村村民罗兵告诉笔者,“过去在玉米地里种红苕,也试过在玉米窝里点黄豆,但效果都不好。红苕就不说了,玉米窝里点黄豆吧,玉米把豆苗荫蔽了,黄豆株数少,结荚少,每亩只能收个三五十斤,”他笑着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这种新办法,不仅玉米丰收,而且大豆每亩株数多,单株结荚多,每亩可收300~400斤黄豆,是老办法的五六倍,黄豆按2元钱一斤计算,单就黄豆每亩就可卖600~800元钱。”
专家意见:大力推广
2010年10月,全国大豆间套种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在四川召开,玉米带状套作大豆种植模式受到了与会院士、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和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科学家盖钧镒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玉豆带状套作模式生态环保、增产增收,完全适合在西南山区和丘陵地带推广。”著名大豆专家常汝镇指出,“玉米带状套作大豆适宜在西南地区、鄂西、湘西和陕南等广大地区推广,在不挤占大宗粮食作物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增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总产量。”
2011年7月31日,四川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现场考察会在资阳、眉山示范推广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刘旭、罗锡文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符合四川乃至西南、西北地区实际,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是西南地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拓宽了新路子,适宜在西南及我国类似玉米生产区大力推广。
政府态度:支持发展
备受农民青睐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前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体模式,2007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被列入四川省委1号文件以及节水农业、科技入户、三百工程的主推技术;农业厅、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给予研究推广经费支持,在全省10个县(市、区)实施大豆高产创建;地方政府财政划拨专款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种子的购买和技术示范,确保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的顺利替换和各项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2007年间套作大豆被列为农业(大豆)行业科技项目子项目;2008年农业部为四川增列了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间套作大豆栽培岗位专家1名、综合试验站1个;2009年农业部在四川部署了5个万亩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县;“十二五”继续列为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南方大豆栽培岗位专家、列为农业部两项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的子课题;2010年获得国家973项目的课题支持;2010、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行业科技、粮食高产创建等系列项目的支持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日益完善,大幅度提升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玉米、大豆的单产水平。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快速发展使四川大豆种植面积从2000年前不足200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近500万亩,从过去的小杂粮发展成为四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第五大作物,四川大豆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六,步入全国大豆主产省行列。2011年5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该规划把大豆纳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容,明确指出要在川西平原和沿长江、成南(遂)渝、成内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优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和花生生产基地,这一规划的出台,将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接收采访时说,四川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全国种植面积大、生产水平高,是南方套作大豆的领军省,四川玉米面积有2000多万亩,发展空间大,“十二五”期间,四川规划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助推玉米、大豆双发展,努力把四川建成为南方乃至全国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的大基地。
“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现有玉米种植面积上亿亩,如将其三分之一用于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潜力面积将达3500万亩。”对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发展前景,南方大豆栽培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认为,在黄淮海、北方2亿多亩的玉米产区能否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值得政府高度重视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探索研究,一旦成功和形成规模,实现的粮豆生产能力、生态效益和助农增收能力将难以估量,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守护国产大豆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