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俐刘艳涛
当春风吹绽梨花、当夏阳染红辣椒、当秋色绚烂田野、当冬雪瑞兆丰年……一年四季,总有各种各样的农业节会让綦江农民浸润在喜庆中!——梨花节、辣椒节、玉米节、年猪文化节,如果说带有浓郁乡土气息、扬名海外的农民版画为重庆綦江县人挣够了“面子”,那么活力四射的现代农业“节会经济”,则让70万綦江农民最得实惠,在热热闹闹中挣足了“票子”。
连续四届辣椒节采购会,拉动辣椒种植规模由1万亩扩大到15万亩,人均增收500元;连续三届赶水萝卜节,将萝卜价格由每斤0.16元提升至一元以上,亩均增收3000元;连续三届糯玉米节带动1.5万农户致富,日前举行的第三届花坝糯玉米采购会上,10万亩优质糯玉米全部未收先销,现场订单4亿元……
“节会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这种市场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综合效应,‘杠杆’作用巨大,不仅撬动市场,而且牵引生产,提升整个产业层次。”綦江县委书记王越表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会,是綦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农民万元增收的重要载体。
苦恼:从卖不掉到不够卖
100多年前,因其原生态的种植方式,口感脆嫩香甜、美味化渣,且有利尿通便、清热解毒之功效,綦江赶水萝卜被当成贡品送进皇宫。然而百年后,同样的萝卜却因为卖不出去一度烂在地里或被用来喂猪。
回忆起2004年,赶水镇石房村村民邓贤才仍然唏嘘不已。“我那年种了10亩地萝卜,亩产量上万斤,却只卖出去五六千斤。”邓贤才说,那时,他基本上天天都要挖几筐萝卜来喂猪,由于吃得太多,后来连猪儿都吃腻了。“好东西没人要,这种急死人的滋味我们尝够了。”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感叹。
赶水萝卜卖难并非个别或偶然现象。綦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辣椒、萝卜、糯玉米等众多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但都曾经存在卖难的情况。如何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成为农民增收路上的最大障碍。綦江县县长徐世国认为:“綦江农产品很大程度上不是生产不出来,不是没有特色,而是不能很好地销售出去,不能多层次地加工包装增值,从而卖个好价钱。”
“好东西卖不出去,传统经营方式落后是直接原因,但深刻折射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滞后的问题。”綦江县副县长成世坤说,通过“节会”来包装、推介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此发端,而“赶水萝卜节”则是首次尝试。
办节造势,让赶水萝卜走出“深闺”。从2007年开始,綦江县连续3年举办赶水“草蔸”萝卜节。“以前,一斤萝卜几毛钱没人要,办节会之后,四个萝卜一个包装,三十块钱抢手得很。”王天明说,“草蔸”萝卜已经进入重百超市、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等各大商超。萝卜种植户每年户均增收2000~3000元。现在萝卜不够卖却成了村民的“烦恼”。
从举办第一届“赶水萝卜节”开始,梨花节、辣椒采购会、糯玉米采购会、木瓜节、年猪文化节等节会接踵而至,到去年以赶水萝卜为代表的200余种“綦江造”特色农产品在重庆闹市区集中展示,綦江优质特色农产品彻底苏醒。2010年,10余个各种农业节会的举办,让綦江特色农产品“声名大振”,美誉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节会经济让全县农民直接收益近10亿元,占农村收入的22%,人均增收达1407.35元。
转变:从市场理念到经营方式
办几个节会,卖点农产品,就能解决农业的经营方式问题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成世坤回应:“不能简单地看几个节会卖了多少产品,而应看到‘节会’这种市场行为的高效率,让农民树立了市场理念,随之而变的还有生产及经营方式。”
为了方便销售,石房村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组建起来。“在节会上,以合作社身份出现,更利于和大商家谈判。”王天明说,统一收购、销售不仅降低了农民种植的风险,还提高了赶水萝卜对外的话语权。在萝卜节上,合作社成功和大型超市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避免过多中间环节的“农超对接”让农民分享了更多利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03/17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