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綦江“节会经济”活力四射

网友投稿  2011-09-03  互联网

    □□本报记者邓俐刘艳涛

    当春风吹绽梨花、当夏阳染红辣椒、当秋色绚烂田野、当冬雪瑞兆丰年……一年四季,总有各种各样的农业节会让綦江农民浸润在喜庆中!——梨花节、辣椒节、玉米节、年猪文化节,如果说带有浓郁乡土气息、扬名海外的农民版画为重庆綦江县人挣够了“面子”,那么活力四射的现代农业“节会经济”,则让70万綦江农民最得实惠,在热热闹闹中挣足了“票子”。

    连续四届辣椒节采购会,拉动辣椒种植规模由1万亩扩大到15万亩,人均增收500元;连续三届赶水萝卜节,将萝卜价格由每斤0.16元提升至一元以上,亩均增收3000元;连续三届糯玉米节带动1.5万农户致富,日前举行的第三届花坝糯玉米采购会上,10万亩优质糯玉米全部未收先销,现场订单4亿元……

    “节会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这种市场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综合效应,‘杠杆’作用巨大,不仅撬动市场,而且牵引生产,提升整个产业层次。”綦江县委书记王越表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会,是綦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农民万元增收的重要载体。

    苦恼:从卖不掉到不够卖

    100多年前,因其原生态的种植方式,口感脆嫩香甜、美味化渣,且有利尿通便、清热解毒之功效,綦江赶水萝卜被当成贡品送进皇宫。然而百年后,同样的萝卜却因为卖不出去一度烂在地里或被用来喂猪。

    回忆起2004年,赶水镇石房村村民邓贤才仍然唏嘘不已。“我那年种了10亩地萝卜,亩产量上万斤,却只卖出去五六千斤。”邓贤才说,那时,他基本上天天都要挖几筐萝卜来喂猪,由于吃得太多,后来连猪儿都吃腻了。“好东西没人要,这种急死人的滋味我们尝够了。”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感叹。

    赶水萝卜卖难并非个别或偶然现象。綦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辣椒、萝卜、糯玉米等众多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但都曾经存在卖难的情况。如何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成为农民增收路上的最大障碍。綦江县县长徐世国认为:“綦江农产品很大程度上不是生产不出来,不是没有特色,而是不能很好地销售出去,不能多层次地加工包装增值,从而卖个好价钱。”

    “好东西卖不出去,传统经营方式落后是直接原因,但深刻折射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滞后的问题。”綦江县副县长成世坤说,通过“节会”来包装、推介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此发端,而“赶水萝卜节”则是首次尝试。

    办节造势,让赶水萝卜走出“深闺”。从2007年开始,綦江县连续3年举办赶水“草蔸”萝卜节。“以前,一斤萝卜几毛钱没人要,办节会之后,四个萝卜一个包装,三十块钱抢手得很。”王天明说,“草蔸”萝卜已经进入重百超市、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等各大商超。萝卜种植户每年户均增收2000~3000元。现在萝卜不够卖却成了村民的“烦恼”。

    从举办第一届“赶水萝卜节”开始,梨花节、辣椒采购会、糯玉米采购会、木瓜节、年猪文化节等节会接踵而至,到去年以赶水萝卜为代表的200余种“綦江造”特色农产品在重庆闹市区集中展示,綦江优质特色农产品彻底苏醒。2010年,10余个各种农业节会的举办,让綦江特色农产品“声名大振”,美誉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节会经济让全县农民直接收益近10亿元,占农村收入的22%,人均增收达1407.35元。

    转变:从市场理念到经营方式

    办几个节会,卖点农产品,就能解决农业的经营方式问题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成世坤回应:“不能简单地看几个节会卖了多少产品,而应看到‘节会’这种市场行为的高效率,让农民树立了市场理念,随之而变的还有生产及经营方式。”

    为了方便销售,石房村双石蔬菜专业合作社组建起来。“在节会上,以合作社身份出现,更利于和大商家谈判。”王天明说,统一收购、销售不仅降低了农民种植的风险,还提高了赶水萝卜对外的话语权。在萝卜节上,合作社成功和大型超市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避免过多中间环节的“农超对接”让农民分享了更多利润。

    “节会”引来大量采购商的同时,更是带来了丰富的市场信息。“只知道一味地种,不知道市场的变化,农民过去吃尽了信息闭塞的苦,这也是造成农产品卖难的重要原因。”县农委主任黄世福表示,市场信息的价值在于,它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盲目种植,农民开始学会按市场需求生产了。而这一点太重要了。

    品牌农业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必由之路,这是綦江农民在“节会”上又一深刻体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已经引领消费市场。”黄世福说,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牌化促进现代农业市场化发展,品牌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黄世福介绍,目前,綦江已创立特色农产品品牌近300个,获得各种奖项及认证163项;19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ISO系列等认证26项,获“中国驰名商标”、“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名牌产品”10项。

    随着节会经济“杠杆”效应的显现,农产品的经营方式不断提升,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多个,农产品市场70余个。一个占地400亩、总投入20亿元的区域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在建设中。

    “今年的辣椒还未成熟就被订走了。我1亩地能赚5000多块钱。”46岁的东溪镇长堰村村民张厚明对记者说,种植有合作社指导,销售有统一品牌。这和以前各自种、分散销完全不一样了。

    升级:从农产品到产业化

    綦江“节会”打通了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路径,市场机制又作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了新台阶。在綦江,节会经济突破了单一推介产品的功能,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手。

    “连续三届辣椒采购会拉动辣椒种植规模由1万亩扩大到15万亩,成为重庆市第二大辣椒种植基地。去年,全县辣椒纯收入4亿元。”成世坤介绍说,为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全县20个乡镇的辣椒种植已有29个优质品种,重点集中在8个乡镇进行标准化种植。此外,綦江农民开拓了辣椒盆景这个全新领域,以满足市场多元的需求。

    “随着节会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的提升问题。首先就是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过去那种农户散种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品种、品质、规模的需求。我们采取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以市农科院为技术依托,通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种植。”黄世福说,随着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的投入,整个产业层次迅速提升。目前,綦江已经形成了花椒产业带、萝卜产业带、辣椒产业带、木瓜产业带等七大特色产业带。

    “两园三业一基地”是綦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也是节会经济的应有之义。抓好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成为重庆唯一、全国一流的专业食品工业园,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抓好3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此引领提升全县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做大做强做优畜牧、蔬菜、木瓜三大特色产业,把綦江打造成为重庆主城近郊最大的蔬菜、禽蛋和猪肉生产基地,抓好辣椒、花椒、生姜、大蒜发展,全力打造重庆餐饮原辅料基地。綦江现代农业之路已经清晰,而节会正在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各地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节会越来越多,但如何科学办会,做大做强节会经济成为重大课题。从第一届赶水萝卜节开始,綦江节会竞相发展,下一步我们要规范提升。首先要‘特’字当头,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会,保持节会强大的吸引力和助推力。其次就是要整合资源,办几个更高层次的大型农产品节会。”王越说,事实证明綦江节会正在成为撬动市场、提升产业、致富农民的高效路径。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03/17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