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
“民以食为天”。小时候家里穷,吃饭是头等大事。厨房的灶台自然成了家里的核心区域。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存留着母亲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
低矮的厨房昏暗潮湿,灶台是用土坯垒起的,台面是泥灰抹的,看上去很朴拙,像一个老实的庄稼人。灶台的两个灶堂上面前后放置两口大锅,一个用来炒菜,一个用来煮粥。笔直的烟囱从灶台的后沿一直通向屋外,将炊烟送入大自然。由于烧柴火,房内到处被熏得黑黢黢的,屋顶上还倒挂着许多黑灰条。灶台的烟囱容易堵塞,有时烧火用的柴火有些潮湿,做饭时,常常满屋浓烟,呛得人眼泪直流,咳嗽不止。村落里的烟囱冒起烟来,犹如古时的烽火台,升腾的炊烟仿佛母亲呼唤我们回家的信号灯。我们这帮在外疯玩的孩子们,总能准时赶回灶边,吃上第一口美食。
烧饭时,母亲总是先拿一把炊帚,清扫灶台上的灰尘,这已然成了她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使全家人清苦的生活,永远保持一份清洁。火生起后,母亲就坐在灶台前,火熊熊燃烧着,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坐在火光里,母亲慈祥得如同一尊佛,看上去很平静,也很欣慰,我想母亲也是喜欢这种感觉的。因为这给人一种踏实感,意味着全家可以不为饿着肚子而烦忧。
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围着饭桌,母亲背对着我们,依旧坐在灶台前,默默地吃饭,默默地为全家人盛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里的艰辛。
最快乐的时光要数过春节了。每逢母亲在灶台前忙碌时,我和姐姐就会静静地守候在灶台边寸步不离,母亲总会将煮好的猪肉切下一块,让我们先尝尝香。那一刻的美好无以言表,令人陡然间心神荡漾,一股温馨的感觉弥漫在我的心头,已然远远超过了任何美味所能带给人的感受。儿时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是我眼中的灶台。
时光如梭,如梦似幻的童年时代伴随着炊烟渐行渐远,上学的日子如期而至。为了让我们吃饱肚子上学,母亲总是一大早为我们烧饭,吃完饭后母亲会伴着晨曦把我们送到村东口。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灶台被岁月打磨得明亮可鉴,映下了母亲大半生的影像。坐在灶台前的母亲,坐出了一个家庭的和谐,坐大了自己的儿女,坐老了时光,苍白了头发。在我记忆深处,家乡的炊烟又冉冉升起,随风飘散,母亲忙碌的身影又逐渐清晰起来,屋内热雾腾腾,屋顶炊烟袅袅!那些烟熏火燎时光的影像,强化了我对母亲的不尽的感恩与思念。
灶台是母亲的地盘。母亲一定是从祖母那儿接管来的,祖母又是从她的婆婆那儿遗接过来的,这种传承关系,把一代代的女人,定格在一种无可改变的宿命里。
后来,吃喝不是问题了;后来,母亲走了;后来,灶台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再也看不到灶膛中跳跃的火苗,嗅不到干燥的柴火燃烧发出的缕缕清香。,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纯朴秀丽的乡村渐渐消失。几十年间变化了的,又岂止是灶台呢?灶台的变化,不也正是故乡发展的缩影吗?有人说,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我们只能从记忆深处找寻那无法忘怀的过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20/17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