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阅尽铅华华终为农


    2011年3月,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览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有多项重要科技成果被推荐参展。这些成果分别是:生物学院李宁院士主持的奶牛基因研究项目,赖锦盛等教授开展的玉米基因育种研究,动物医学院沈建忠教授领衔的动物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动物科技学院张沅教授主持的“良种奶牛繁育体系”,食品学院胡小松教授主持的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工学院王书茂、毛恩荣教授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大型农用拖拉机、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

    科研成果只有推广下去,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中国农大的“玉米系列品种”近十年推广面积累计已达3亿亩,“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每年推广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中国农大3号小型蛋鸡、京白蛋鸡配套系已累计推广12亿只以上,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示范猪场560个,农户15.6万多户,示范规模5580多万头。

    至目前,中国农大已为社会培养出本硕博各类

    专业人才10万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人。现在在校工作的1500多位专任教师中,有院士10人,“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青”3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专家人选22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7人。同时学校有65人获聘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其中6人分别为奶牛、肉牛牦牛、蛋鸡、草、兔、葡萄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评价体系,中国农大主要办学指标已居全国高校前20名之列,有些指标已经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之列。据2010年美国ESI排名统计,中国农大农业科学、动物学与植物学、生态/环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1%行列,表明相关学科领域已经处于国际前列,无愧于顶着“中国”字头的农业大学。

    开放办学与时俱进的百年高校

    中国农大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高校,学风扎实,文化积淀深厚,但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着,与时俱进对这所百年高校就显得尤其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走出教室,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设大课堂,培养与“三农”事业有着深厚感情,在新农村建设中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育人和办学道路。

    从全面培养人的思路出发,2004年底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创新性地推出“红色1+1”科技行动,形成了“教工、研究生、本科生党建三位一体的联动促进机制”,以红色旗帜引导学生在与农村支部的对口共建中服务基层、奉献基层。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兼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刘宇向记者介绍: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同为结对共建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困难。非农专业学生、不能单独为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的本科生党支部,与其他学院的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以及专家教授联合,为本支部共建活动服务。

    朱孟娟,生物学院研究生第九党支部书记、微生物学博士一年级学生。赵春青,理学院分析支部书记、农药学博士二年级学生。两位都是正在参加“红色1+1”科技行动的博士生。

    朱孟娟同学说:“我参加‘红色1+1’科技行动的地方是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当地地处京郊瓜乡,西瓜、蔬菜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但由于西瓜种得很多,竞争优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地农民也想种植一些其他农作物来增加竞争优势。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帮着当地选择了珍稀食用菌产业,具体对接王场村的北京爱农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品种定在秀珍菇和金针菇上。我们团队从整个生产流程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菌种制作、制成菌袋、浇水、温度控制、出菇全程参与,在出菇的关键时期每半个月就去一次。到目前村里已建起了十几个食用菌大棚,现在这些大棚已初见成效。”

    赵春青同学对应支持的是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吕家湾村,当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蔬菜、水果特别是苹果种植较多,苹果面积在百亩以上。因为小

    赵是学农药的,所以他所在的团队就把帮助的重点放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上。他们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对苹果的生产过程进行大田技术指导,所有的技术环节都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来操作,并在实践中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试剂盒。他说,因为苹果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现在还不好说增加了多少效益,但今年会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往下做这方面的工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蔬菜 玉米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