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尽铅华华终为农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06  互联网

    本报记者刘强

    始建于1905年的中国农业大学,迄今已过百年。百余年来,中国农大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相系,沉浮相依,走过了一条沧海桑田之路;

    百余年来,中国农大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心系“三农”,其培养的10万余名本硕博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研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中国农大科研成果迭出,仅“玉米系列品种”近十年推广面积就达3亿亩,奶牛基因研究项目成功地将人乳中独有的重要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等基因组中,在牛奶中表达出人乳蛋白,实现牛奶“人乳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大与时俱进,坚持开放办学和民主治校,“红色1+1”科技行动和大学生村官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中国农大映照了国家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全过程,而学校也走上了一条发展壮大之路,一些学科水平目前已跻身国际前列。

    2002年,中国农大顺应时势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顺利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基础已经夯实,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悄然而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是党和国家对学校的殷切期待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在10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必然选择。

    科研兴校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中国农大在河北省曲周县建设的“曲周实验站”,是一个校县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奇迹,该实验站至今已办近38年,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实验站的工作都没有停下来过,而且还越办越好。

    现任曲周实验站站长、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潘志华教授介绍:“曲周实验站始建于1973年,当时是带着党中央下达的任务为曲周县治理盐碱地,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盐碱问题得到了解决,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350公斤,1993年,由试验站师生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标志着实验站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步任务则转移到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小麦玉米双高(高产、高效)创建为重点,二是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曲周实验站在盐碱地上创下小麦平均亩产42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46公斤的记录,同时集成了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吨粮田技术,包括耐密高产优良品种应用技术、测土配方高效施肥技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秸秆还田和土壤培肥技术、增密晚熟高产栽培技术。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中国农大帮助当地编制县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建立优势产业、建设基本农田、建造公共设施;改建乡村公路、改善人畜饮水、改进居家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重点。

    农业生产要真正实现高产高效,首先要“良种先行”。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主任、中国农大寿光蔬菜研究院负责人沈火林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国种业特别是经济作物种业与农业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振兴民族种业”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而这也正是中国农业大学在重要蔬菜基地寿光市成立“蔬菜研究院”的原因。

    2006年4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寿光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与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署)。五年来,研究院坚持“蔬菜良种国产化研究”的主导思想,已选育出8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蔬菜新品种,其中包括“寿研”系列4个甜瓜品种、两个丝瓜品种和“中寿”系列两个辣椒品种。在这8个新品种中“中寿12号”辣椒表现得最为抢眼,该品种产量高,比同类型品种增产10%,商品性特别好,已经在潍坊市布置了300个示范点、推广面积1万多亩,在全国辣椒主产区布置了600个示范点,综合表现优于同类型进口品种,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物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农业物联网更是一个新

    兴产业,2009年成立的中国农业大学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就是专门致力于农业物联网技术及产品研发的团队。该中心主任李道亮是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同时还是农业部农业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目前,中欧信息中心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传感器产品8种、无线网络测控终端6种、应用平台4类。在江苏、山东、天津等20个省市建立了水产养殖、农田灌溉、设施温室和土地生态监测等应用示范基地。

    2011年3月,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览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有多项重要科技成果被推荐参展。这些成果分别是:生物学院李宁院士主持的奶牛基因研究项目,赖锦盛等教授开展的玉米基因育种研究,动物医学院沈建忠教授领衔的动物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动物科技学院张沅教授主持的“良种奶牛繁育体系”,食品学院胡小松教授主持的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工学院王书茂、毛恩荣教授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大型农用拖拉机、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

    科研成果只有推广下去,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中国农大的“玉米系列品种”近十年推广面积累计已达3亿亩,“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每年推广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中国农大3号小型蛋鸡、京白蛋鸡配套系已累计推广12亿只以上,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示范猪场560个,农户15.6万多户,示范规模5580多万头。

    至目前,中国农大已为社会培养出本硕博各类

    专业人才10万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人。现在在校工作的1500多位专任教师中,有院士10人,“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青”3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专家人选22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7人。同时学校有65人获聘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其中6人分别为奶牛、肉牛牦牛、蛋鸡、草、兔、葡萄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评价体系,中国农大主要办学指标已居全国高校前20名之列,有些指标已经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之列。据2010年美国ESI排名统计,中国农大农业科学、动物学与植物学、生态/环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1%行列,表明相关学科领域已经处于国际前列,无愧于顶着“中国”字头的农业大学。

    开放办学与时俱进的百年高校

    中国农大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高校,学风扎实,文化积淀深厚,但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着,与时俱进对这所百年高校就显得尤其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走出教室,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设大课堂,培养与“三农”事业有着深厚感情,在新农村建设中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育人和办学道路。

    从全面培养人的思路出发,2004年底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创新性地推出“红色1+1”科技行动,形成了“教工、研究生、本科生党建三位一体的联动促进机制”,以红色旗帜引导学生在与农村支部的对口共建中服务基层、奉献基层。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兼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刘宇向记者介绍: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同为结对共建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困难。非农专业学生、不能单独为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的本科生党支部,与其他学院的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以及专家教授联合,为本支部共建活动服务。

    朱孟娟,生物学院研究生第九党支部书记、微生物学博士一年级学生。赵春青,理学院分析支部书记、农药学博士二年级学生。两位都是正在参加“红色1+1”科技行动的博士生。

    朱孟娟同学说:“我参加‘红色1+1’科技行动的地方是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当地地处京郊瓜乡,西瓜、蔬菜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但由于西瓜种得很多,竞争优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地农民也想种植一些其他农作物来增加竞争优势。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帮着当地选择了珍稀食用菌产业,具体对接王场村的北京爱农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品种定在秀珍菇和金针菇上。我们团队从整个生产流程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菌种制作、制成菌袋、浇水、温度控制、出菇全程参与,在出菇的关键时期每半个月就去一次。到目前村里已建起了十几个食用菌大棚,现在这些大棚已初见成效。”

    赵春青同学对应支持的是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吕家湾村,当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蔬菜、水果特别是苹果种植较多,苹果面积在百亩以上。因为小

    赵是学农药的,所以他所在的团队就把帮助的重点放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上。他们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对苹果的生产过程进行大田技术指导,所有的技术环节都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来操作,并在实践中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试剂盒。他说,因为苹果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现在还不好说增加了多少效益,但今年会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往下做这方面的工作。

    如今,中国农大与对口地方已形成了本科生做“村官”、研究生支部结对、教授推广农技的局面。几年来,全校有230多个本科生及研究生党支部、2400多名学生党员参与到“红色1+1”科技行动中来,结对区域也从最初的密云扩展到平谷、朝阳、大兴等北京所属区县。

    袁丁,大学生“村官”,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大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当年毕业后来到北京通州区西集镇吕家湾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他说这三年一晃就过去了,在这三年里真的不敢说取得了多少骄人的业绩,但在村里有序发展方面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一是帮助村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档案体系。新的档案体系包括了党务、经济、行政等类别,以后村里有些什么重要文件、会议记录、证明材料等等,只要按照类型归档即可。二是重新测量普查了土地。原先村里的土地,家家户户的数字,大面上说都差不到哪去,但家家差个个把亩的确实挺多的,而且是有些家多有些家少,在对土地进行重新测量后,村里的土地数和每个农户家里的土地数都清清楚楚。

    据统计,中国农业大学是北京最早开始选聘毕业生到京郊任职的高校,同时也是为“三农”服务贡献最多的高校之一。五年来,中国农大共有430名毕业生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到北京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其中研究生86人、本科生344人,学生党员205人,占总人数的47.7%。

    民主治校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

    采访期间,许多老师学生都讲到,中国农大民主治校的气氛非常浓。

    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的职责和校长的职责有着明确的说明和规定。不过,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党政领导的权力关系,很多大学都进行了探索。中国农大的办法是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每周一次的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是学校管理层面的最高决策机构。这从本源上消除了党政班子的分权问题——书记和校长从来不用为哪件事情应该由常委会决定和哪件事情应该由校长办公会决定而费脑筋。这也大大加强了学校党政领导对学校工作的全面了解和理解,加强了党政工作之间的配合和融合。在处理好教授权力与管理者权力的关系方面,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尤其注意尊重教授在学术问题上的权力。凡是涉及到学术内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教授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

    教授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而同学们也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通道,即校长信箱。和其他高校校长信箱不同,中国农大的这一沟通

    渠道全部采取实名制,反映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很快得到答复。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今年校长信箱上的一封学生来信竟改变了中国农大2万学生上课时间的故事。

    3月11日,中国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大一学生尹晓楠给校长信箱写了一封信,希望把下午上课时间推迟些。中国农大教务处就此问题召开了有30多名各个专业的同学代表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并在校园网上发起了为期三天的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拿到3月31日召开的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讨论。会上作出决定,下午上课时间从4月11日开始调整为14时。

    理学院农药学博士二年级学生赵春青对校长信箱也有切身的感受。今年2月份,他看到学校的体育场设施损坏较严重,于是就在校长信箱上发了一条来信,建议学校尽快修复。几天之后,他看到了答复,大意为很好,但因需要重新招标选择工程单位,可能会需要一些时间。之后因为功课太忙,小赵同学就把这事给忘了,但5月中旬的一天,他恰巧路过体育场的时候,发现里面的设施已经都完全修好了,一种“是主人”的自豪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民主治校具体表现在管理的环节中,根本上是为了育人这个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始,中国农大推出多项本科生教学改革措施,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转专业不再设置门槛,没有报名限制,允许不喜欢原专业而成绩较低的学生申请转专业等。同时,新政策还包括取消报名门槛、允许二年级学生申请、设立多个志愿、扩大接收数量等措施。

    中国农大本学期共有351人提交了转专业申请并通过学校初审,227名学生圆梦新专业,其中18名是二年级的学生,热门的食品学院、生物学院、经管学院共接收了102名学生。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表示,给学生以充分的专业选择权是国外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个重新选择的经历,把学生从他们不喜欢的专业中早一点解脱出来,也是减少人才浪费。未来,中国农大还将在实践技能培养、考试方式改革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辛德惠院士,第一批到曲周试验站工作的中国农大教师,期间曾长期担任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站长。他在曲周工作了27年,1999年不幸病逝。在曲周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辛德惠院士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了曲周。以后12年来,不断有群众到辛院士墓前扫墓,曲周人民12年清明祭奠辛院士的故事演绎出让人唏嘘不已的人间真情。

    2005年9月,中国农大百年校庆之际,由曲周人民制作的辛院士雕像落户中国农大校园,碑文中称颂辛院士:为伊憔悴而不逾,变千年碱滩为沃野绿洲,创造了世界治碱史上的奇迹。5月下旬,辛院士雕像下依然摆放着两束鲜艳的鲜花,这是同学们自发敬送的,这已经成为了中国农大师生们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这种行为,是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敬重之情;

    这种行为,是对“三农”情怀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这种行为,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却依然坚守以农为主的办学宗旨和科研导向;

    这种行为,是一种“阅尽铅华终为农”的高尚境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敬重、传承、坚守和高尚,才使得中国农大发展壮大到了今天这一步,中国农大能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道路上走得扎实、到位和卓有成效,并且能够继续一步步地走向这一辉煌的目标!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6/16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