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东方红村红色村庄的历史素描


  

      本报记者李丽颖申保珍文/图

      多年前,革命与启蒙的双重使命降临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一代先烈们身上,他们承担并且奋斗。位于“红色革命圣地”延安的东方红村的土窑洞和百年学堂将这一段历史深深铭刻。

    多年后,当我们再一次深情回顾,发现先辈们留下的巨大精神力量仍然在指导守护着现实社会的发展。信念不衰、志向不改的英雄后代们仍在披荆斩棘、坚毅前行,书写黄土地上的新传奇。

    从“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出发,一路沿着延河水北上来到陕西省子长县。子长县原名安定县,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更名为子长县。从此,烈士的名字永远嵌刻在了伟大祖国的版图上。

    离子长县城十多公里处,有个东方红村,村庄的历史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深深打上了红色革命历史的印记,这里就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出生地。记者来到东方红村探访,生活在流淌着英雄热血的村庄的人们如今怎样?岁月是否冲淡了他们的精神底色?他们将告诉我们哪些不应该被遗忘的故事?

    革命史:

    写在窑洞里的英雄史诗

    提起西北革命历史,不能忽略一个名字——谢子长,他和刘志丹一起创建了西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他的名字伴随着中国革命的事业而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1897年,谢子长出生在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农民家的窑洞里,枣树坪是现在东方红村下辖的四个自然村(谢家园子、枣树坪、马圈坪、东沟)之一。从此,这个村庄的历史烙上红色革命的印记。

    1925年,谢子长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中共北方区委派他回陕北进行革命活动。谢子长回到安定县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仍任民团团总,他和共产党员李象九,扣捕豪绅,打击高利贷者,为农民办了很多好事。谢子长在县城办起农民运动讲习所,从农村选拔30多名学员,先学农运知识,再分头下乡组织农民协会。由于农民运动的高涨,压迫农民的贪官污吏、恶霸兵丁、高利贷以及公款杂税的浮摊滥收一时销声匿迹。扬眉吐气的贫苦大众,从心底喊出了“谢青天”。安定农民运动在陕北影响深远,从此革命的火种深深扎在安定人民心里,为而后的陕北革命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子长陵纪念馆前馆长、县党史研究专家王志厚介绍,当时枣树坪村的共产党活动十分活跃,在1926年到1927年,枣树坪秘密成立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存元,这是西北农村中最早成立的党支部之一。

    1927年,谢子长领导了清涧起义,是共产党领导下在西北地区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28年5月,他参加了震惊西北的渭华起义。渭华起义失败后,他任陕北特委军委委员,在陕西、甘肃、宁夏从事兵运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谢子长先后任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和刘志丹等同志一起领导陕甘边武装斗争,创建了根据地。

    此时的谢子长是国民党全国通缉的要犯,而枣树坪也上了“闹红”村庄的黑名单。国民党多次派军队到村里搜捕共产党,甚至在谢子长家窑洞上方挖了三道壕沟,想通过破坏风水来扼杀革命力量。1933年春,国民党陕北军阀井岳秀部一个连驻扎在枣树坪,连部就设在谢子长家的窑洞里。

    1933年冬,谢子长任西北军事特派员。陕北的冬天,冷得要命。国民党疯狂地杀、抓、搜、抄,谢子长和游击队员不得不经常变换住的地方,安定西区大大小小几十个山窑子都住遍了。白天,他们钻山沟,住山窑,进行整训,晚上摸回到村子继续发动群众。只有这时,他们才能吃上一顿热饭。黎明前夕,提上一壶水,带上炒的豆子和糠炒面,他们又上山隐蔽了。他的脚手冻烂了,手指头又红又肿,耳朵也淌着黄水,生活十分艰苦。谢子长总是勉励大家:“咱们熬过严冬,就是春天,天气暖和了,就好了。”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总指挥部成立,谢子长兼任总指挥。

    1934年夏,国民党军队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谢子长攻打河口时,不幸中弹负伤。他坚持不下前线,继续指挥战斗。警卫员牵来一匹马让他骑上后撤,他厉声说:“别管我,快把山下的伤员救上来!”直到“挂花”的伤员安全转移,他才和大家一起撤出战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枣树 大棚 退耕还林 后代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