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生拼搏驱“瘟神”


    □□

    本报记者刘伟林

    6月14日,已故著名克山病防治泰斗于维汉院士铜像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厅内隆重揭幕。于维汉为我国地方病防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崇高的道德风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留给青年学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1907年,黑龙江省克山县一些村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病人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1935年,该病由于病因不清,但在克山县首先发现,被命名为克山病。这种病并不局限在克山县,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的300多个县的部分农村均有发生,共涉及人口1亿多。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和黑龙江省委指示,选派专家参加克山病抢救工作。年仅3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于维汉挺身而出,毅然接受党组织的重托,率先奔赴黑龙江省克山病重病区。从此,于维汉开始了与克山病三十余年的斗争。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了解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他本着“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的思路,深入克山病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等病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不畏严寒酷暑,雪雨风霜,走遍了黑龙江省西北部病区的大小村落,调查了60余万人。

    于维汉的很多实验都是在偏僻的农村病区进行的。在那里,既没有实验室,又缺少设备,连电灯都没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因陋就简,利用旧仓库做实验室,用豆腐板做实验台,用户外冬天自然低气温做冰箱,用蜡烛来照明,通宵达旦地进行着探索研究。然而,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有过困惑,甚至彷徨,一想到克山病威胁着那么多百姓的生命,更是心急如焚,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打起精神,坚定信心,早日找到治疗克山病的有效办法。

    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获得回报。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药物注射到了重症克山病患者邢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连续给邢立民注射了三次药物,患者病情迅速好转。后来,于维汉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患者身上,收到了同样的效果。从此,由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实现了克山病控制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克山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1958年,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拥有70位研究人员的克山病研究所。1961年,他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根据这一结论,他提出建立家庭病床,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使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使慢型、亚急型克山病5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倡导用大豆及豆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经过14年现场连续观察,获得明显预防成效,并在全国推广,解决了预防问题。

    于维汉作为我国地方病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攻克克山病这个难题的过程中,确立了克山病的分型,提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制定了克山病治疗的国家标准,提出了著名的探求克山病病因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学说”,将克山病研究推进细胞分子层面,为彻底消灭克山病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为我国地方病研究领域第一位院士。

    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国著名地方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续 仓库 积累 大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