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本报记者蔡茂楷

    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迈上5000元、6000元、7000元台阶,2010年达到7427元。

    “年宰杀肉鸡1亿羽,用了27年时间。再新增1亿羽,我们计划是用3年的时间。”谈起公司的发展,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充满信心,作为闽北山区光泽县最大的龙头企业,圣农成为不可替代的助农增收龙头。至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突破1万个,达1.09万个,销售收入达2085亿元,带动农户620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229亿元。

    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变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闽台农产品贸易5年增长8.6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农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500个。

    在晋江前蔡村,“三个80%”的致富故事广为流传:设在村里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总股金的80%来自村民,公司员工的80%来自本村及附近村民,村民收入的80%来自于公司。

    为做好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打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篇增收大文章,福建多管齐下,把促农增收列为“三农”工作核心任务,大念增收经。2010年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以更高的站位、全局的眼光,出台农民就业创业、扶贫开发到户等促农增收“八大工程”,并提出今后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7%以上的目标。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47元,增幅达11.2%,与城镇居民收入基本持平,增量创历史新高,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七位。

    民生是福建“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福建自1994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对山区和海岛边远群众实行搬迁的造福工程。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搬迁群众56万人,整体搬迁4797个自然村。

    针对一些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福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采取选派干部挂职任职、领导挂点、部门帮扶、村企共建、村村结对等综合措施,建立驻村工作机制。2004~2010年,福建选派两批总计达9289名干部驻村工作。第二批驻村工作中,仅投入228个省级重点村帮扶资金就达10.49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4243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 支农惠农政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