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都江堰铸就重建样板


再访灾区看重建 都江堰铸就重建样板 ——汶川地震三周年专题报道(八)

  □□ 本报记者阮蓓余向东

  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这座城市刻下了深刻的伤痕:全市城区80%房屋受损,农村95%以上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36.65亿元。

  灾后重建中,都江堰充分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如今,都江堰用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田园新城为灾后重建划上了圆满的句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超过震前,城乡发展更趋均衡,城乡环境优美——规划引领、城乡统筹、机制创新、多方参与、科学发展,“都江堰模式”已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样板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

  统筹城乡实现新跨越

  “乔迁方觉新居好,饮水思源党恩长。”4月15日,在“全国联建第一人”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全崭新的花园洋房前,一幅巨大的红色横幅很吸引眼球。老支书刘明福说:“这也是全村108户联建户共同的心声。”

  创新开发性重建,解决灾后重建中核心的资金问题,茶坪村敢于试“深水”。地震发生后的两年间,茶坪村将灾后重建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通过土地整理,农户将多余宅基地面积使用权交给集体变为建设用地后,再由集体统一对外招商,引进社会资金参与联建。由联建方出资金,盖两幢不超过农户原宅基地面积指标的房屋,建成后双方享有各自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不花一分钱,全村农户都住进了新房。

  2008年6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为灾区农村住房重建设计了五种重建模式,核心是大力引进社会资金进行重建,用农民手中的产权把资源转变为资本,变成可支配的财产性收入。

  用对方法,激活城乡一池春水,都江堰市震后住房重建工作一日千里——如今,全市80%的受灾农户实现集中居住,建成农村新型社区360余个。

  行走在都江堰市城乡,平坦快捷的道路让人忘记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别。3年来,全市累积投入交通建设资金约135.53亿元,全市通车总里程达2054.67公里,地震后改扩新建道路里程相当于地震前历年建设的里程总和。

  高端定位农业迈上新台阶

  抓住上海市对口援建的机遇,都江堰市与上海市对口援建指挥部共同确定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通过建设粮经并举、种养结合、一三产业互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努力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川沪两地合作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局长罗凌说。项目一举将全市近60%耕地囊括入内,覆盖农业人口19万余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4%。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带动,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特色农业,全市累计流转农用地17.04万亩,打造了翠月湖镇食用菌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集团优势和更高层面的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优势。

  高位求进,实现大踏步发展,都江堰市去年农业增加值完成17.33亿元,同比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86元,同比增长21.5%。到2012年,力争率先建成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如今,这块滋长着尊严和幸福的土地又释放出新的魅力,继续描绘精彩画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心 生态农业 土地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