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命运从这里转折 ——“小额财政贴息贷款”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纪实
□□ 本报记者李海涛
5月上旬,陇西武威魏雪莲家的薄皮西瓜眼看着就要成熟,在千里之外的陇东平凉,景月琴家的新一茬黄瓜也即将出棚上市。见到记者,她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是小额贷款让我们发家致富,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农村妇女创业,最缺的就是“启动”资金。2009年7月,全国妇联与财政部、人社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扶持妇女创业就业。魏雪莲和景月琴就是在2万元财政贴息贷款的助力下发展起了大棚蔬菜,如今像她们一样幸运的农村妇女遍布全国各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共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36.86亿元,协调中央及地方财政落实贴息资金近9.89亿元,助推54.32万名妇女走上了创业发展的道路。
在家里说话的底气更足了
5月6日,循着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秦腔,记者来到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的一座日光温室大棚里,棚主杨叔琴正和丈夫一边听着录音机里放出来的戏曲,一边侍弄大棚里的蔬菜。提到这座占地近一亩的大棚,杨叔琴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我家的第二座大棚,以前种麦子、苞谷,一亩地一年下来也就五六百块钱收入,现在建棚种辣椒、茄子和西红柿,每年每棚收入两万元不成问题。”
自从申请到贷款建起第二座大棚,忙不过来的杨叔琴就把在外面工地打零工的丈夫叫了回来,结束了留守妇女生涯:“现在的收益一点也不比出去打工差,两个人一起干活也开心。”
农村妇女作为贷款主体,拥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许多妇女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章,第一次以女性的名义贷款。在平凉市崇信县巾帼科技示范基地,贷款8万元发展肉牛养殖的张转灵对记者说:“没想到现在还有专门给我们妇女的贴息贷款,感觉自己在家里说话的底气更足了。”
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由城镇延伸到农村,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甘肃、吉林、江苏、江西、云南等地,有的妇女发展设施农业,有的建起了果园,真正实现了“小贷款、好项目、大发展”。
确保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在贷款审批发放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农村妇女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各地探索尝试了创新担保资金运作模式、扩大金融机构参与面等方式,确保小额贷款“贷得出”。
在武威市凉州区政务中心,有一层楼专门为妇女申领小额贷款服务。从去年4月份以来,这里就抽调了妇联、人社局、担保机构、农信社等几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将他们集中在一起开展“一门式”服务。区妇联主席赵金华说:“有了‘一门式’,贷款办理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10天内,确保不误农时。在高峰办理期间,这里曾创造了平均每天审批1000万元、最多的一天达4827万元的记录。”
为了让贷款资金“用得好”,各地力争做到“上游有项目支撑、中端有资金支持、下游有服务保证”,确保贷款真正用于妇女创业发展。武威常年干旱缺水,风沙线长达654公里,当地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引领贷款妇女发展现代节水设施农业,让妇女增收致富。
除了选好项目,各地还组织金融、农业等部门为贷款妇女提供创业培训与技术指导,同时强化贷后监督,确保贷款“还得上”。
把好事办得更好还需加大合力
小额担保贷款受到了农村妇女的欢迎,但在将近两年的实践中,资金筹集难度大、放贷规模不能满足需求、贷款期限过短等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要想把好事办得更好,还需各方面加大合力。
记者在平凉市泾川县采访时了解到,到2010年底,该县共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1亿元,但仍有符合贷款条件的妇女1.6万户,需要放贷7.8亿元,现有发放规模不能满足需求。
平凉市崇信县信用联社主任郝世勤则表示,去年信用社贷出9200万元支持农村妇女创业,存贷比超出了75%的监管警戒线,去年底停止了信用社系统的放贷,致使许多农村妇女无法取得贷款。“不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压降信用社新增信贷规模时,对承担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试点任务的省市能否给予倾斜照顾。”郝世勤向记者询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18/22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