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映秀,雄起天地间


新映秀,雄起天地间

  □□ 本报记者余向东阮蓓

  “世界汶川,天地映秀”的条幅,挂满了映秀镇的街道和公路两旁。因一场大地震,汶川县“被”闻名于世;处于震中的映秀镇在那一刻轰然倒下,历经3年重生重建,又挺立于天地间。

  四面大山拥抱,岷江不舍昼夜,鱼子溪河斜插入江,映秀镇镇政府及3个行政村、数千人口,盘踞在横竖1公里的平地上。这里是通往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地的必经之路,312国道穿境而过;也是藏羌回汉各民族融合的交汇点,素有“西羌门户”之称。

  地震发生时,村镇变成废墟,上千人遇难,由于交通中断、门户关闭,形成“一片孤城万仞山”。当时赴震区采访的本报记者,连走带爬用了3天时间才随救援大军挤进映秀。现在从成都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已经落脚在映秀坚实宽阔的街道上。

  记者驻足于新修的岷江堤岸边,江对面留存着一些歪歪斜斜的民房遗址,而这边是新生的小镇、崭新的建筑。时间与空间的大起大落,新与旧交织并存,就是今天的映秀。

  “大爱映春秋,生命秀风采”,这是立在映秀小学教学楼上的铭牌。曾经在地震中死亡惨重的映秀小学旧址,如今是青草茵茵的公园。站在新小学的操场上,抬头西望半山坡上的公墓群和纪念馆,那里安放着整个映秀镇数千名遇难同胞,其中就有张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加辉当时上小学的一对儿女。

  张家坪村处于震中区的震源点,无疑是大地震中最为不幸的弃儿,那个叫“牛圈沟”的自然村被彻底颠覆掩埋,上门女婿杨加辉再也找不回岳父岳母。

  记者在杨加辉家新建的二层小楼内落座,他爱人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在门口玩耍。“活着的人还是要活好。全村有两个村民组整体搬迁了,其余的全部住进了新楼房,震后村里共诞生了20多个婴儿,一切都在好转。现在的主要产业是组织村民承包小工程,今后打算办养殖场、种魔芋,经营餐饮服务业,据说震源石以后都能卖钱。”身高七尺的藏族汉子眼神中透着忧郁,话语倒是坚定。

  “5·12”地震后,为了安全,映秀的重建工程没有马上进行。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勘测、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原址上重建一个新映秀。2009年8月1日才全面动工,总投资13.53亿元,其中广东省东莞市对口援建资金达11亿余元。国内外建筑大师贝聿铭、吴良镛、何镜堂、保罗·安德鲁等都曾参与规划设计,四川、广东两省建设部门还专门在规划初期联合召开了一个国际研讨会,向国内外专家取经,安全重建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映秀的重建倾注了太多人太多的心血。

  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到过这里,亲自出席了在漩口中学遗址前举行的“地震周年祭奠仪式”。如今这个废墟遗址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的标志性建筑,硕大的纪念表盘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地震记事墙上的铭文,刻记着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用“特殊党费”援建的“映秀七一中学”,已顺利竣工,这所创办于1957年的原“漩口中学”获得新生。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熟悉映秀的每一块土地,镇里的干部告诉记者,他每一次来,都不需要介绍情况。刘奇葆说过,汶川和映秀因为地震出了名,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要更加出名。

  代表新映秀形象的“东莞大道”上,白墙黛瓦、青砖黄木的民居分列两旁,其中一侧为中滩堡村的安置房,348户全是3层框架结构建筑,空间布局上采用合院形式,便于邻里交往,又增加了公共空间,底层设置商铺,部分商店或饭店已经开张;另一侧民居则依山而建,结合传统的羌寨建筑风格,错落有致,布局灵动。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用藏、羌、汉等多民族风格建筑民房,尽量做到色彩多样不单调;通过公园景观和绿化带建设,与过境湍流融汇,为小镇带来生趣、祥和;营造祭奠逝者、感恩爱者、温暖生者的氛围,让“灾难的小镇”变成“温情的小镇”。

  “建成一个防震减灾示范区,打造成一个5A级的旅游小镇”,映秀正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近日,“打了几年游击”的映秀镇党委、政府机关干部,终于从农贸市场(最后的临时办公地)搬进了崭新的办公楼,这标志着恢复重建告一段落,或者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平地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