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的县域亮点 ——山东省五县市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查
□□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在山东,肥城、乐陵、临沭、乳山、文登等一些县市,长期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抗击去秋至今春的特大干旱中发挥了巨大功效。
记者日前分别走访这些县市,发现有的广开渠道,较好地解决了投入问题;有的积极完善灌区末端渠系,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有的运用信息化技术,科学指导农民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的积极探索“小农水”管理模式……可谓各有各的高招,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多渠道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在肥城市黄叶村的西山,记者看到核桃树正在吐绿。“这片核桃园有600多亩,墒情很好,没旱着。”村支书张吉和介绍,村里去年筹资80万元,修建了6个蓄水池,储水达1000多立方米,核桃园实现了喷灌滴灌;今年,筹措了50万元,实施了向东山的调水工程,准备再修6个蓄水池,已建成了2个。
该市水利局副局长尚随刚介绍,近几年肥城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基础,坚持常抓不懈,已经见到了显著成效。我们体会:“平时修水利投入1元,可以超过紧急抗旱花费10元的功效。”
2007年以来,肥城探索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级主体、镇村配套,企业参与、农民自筹”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实行多渠道筹措水利资金,累计投入达5.6亿元,开展了“小农水”、客水引蓄、库塘除险加固、河道拦蓄等水利建设;2010年,投入达1.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占到50%。
“林权换沟渠”建排灌系统
在乐陵市铁营镇辛庄村,记者见一些村民正在青年路两侧沟渠上栽树,渠内水满满的,麦田绿油油的。村支部书记温志庆说:“去年冬季我们村投入1万元,雇来机械,疏通了青年路边干渠,不但使沟渠两边的农田实现了引排畅通,而且获得了沟渠两侧的林权。这条沟能栽杨树1000多棵,8年后能卖八九万元,平均一年收入1万元。”
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乐陵修建了1880万立方米水库,完成了75条河流清淤治理。但是,田间农渠毛渠成了农田灌溉“最后一米”瓶颈,为此,去年以来实施了以治理农渠毛渠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兴水工程。
在这一背景下,铁营镇经过论证,确定采取“林权换沟渠”方式,对沟渠两侧林权进行公开拍卖,“谁疏沟、谁栽树、谁管护、谁收益”,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排灌系统建设,进行沟渠清淤疏浚,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米”。
因地制宜完善灌区末端渠系
在临沭县龙潭水库,记者看到水库坝下有两道放水槽,农田灌溉主要靠放水槽放水。然而,两道放水槽延伸出去不远,就没有了。
县水利局设计室主任胡京雷介绍:“现在,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水库末级渠系都毁了;即使存在的,跑冒滴漏也很重。由于缺乏完善和配套的水库末端渠系,一些水库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减少,特别是水库下游更严重,已成为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梗阻,这种情况各地普遍存在。”
然而,与龙潭水库形成对比的是龙窝灌区。近两年,临沭投资1亿多元,在沭河上游建设橡胶拦水坝,在下游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配套建设了龙窝灌区末端渠系,将沭河水引到十几公里外的农田。青云镇地势平坦,就规划设计为浆砌石输水渠道,旱能浇,涝能排;白旄镇地势高,需要提水灌溉,就设计为低压输水管道,既节约占地,又提高了灌溉率;南古镇种植葡萄较多,就设计成了滴灌,很节约水。
县水利局副局长卞会德介绍,龙窝灌区末级渠系可浇灌25万亩农田,约占全县耕地三分之一,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1%。“据测算,龙窝灌区每年亩均可增收200元以上,25万亩就是5000万元,灌溉收益非常高。”
用信息化指导农民精确用水
“张书记,你们村今天土壤含水率为18.6%,属轻旱,需要浇水了。现在地下水位为4米,每亩水量最好控制在30至40方。”乳山市水利局张新伟在农灌信息中心监测屏幕前,一边查看数据,一边给乳山寨镇楼村党支部书记张书涛打电话。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06/22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