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是原始社会中最早的挖土农具,开始都是木头做的。《易经·系辞下》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逸周书》说:神农“破木为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始祖,由此可以看出,耒、耜当为原始农业中首先出现的农具。最早的耒是从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是将一根树枝的一端削尖了,用来挖松土地或点种。以后在耒的下端安装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更容易些。再后单尖木耒发展为双尖,称双齿耒,提高了挖土的效率。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其形状类似后代的锹、铲。木耜挖土功效比耒大,但制作也比较复杂。木耜的挖土效率更高,使用得也更为普遍,延续的时间也较长。木耜的刃部在挖土过程中容易磨损,人们就改用动物的肩胛骨或石头制作,耜刃绑在木柄上成为复合工具,就成为骨耜和石耜。
虽然木制工具不易保存,但考古工作者仍在原始遗存中找到了它的遗迹或遗存。在后代的文物和民族学的资料中也有耒耜的具体反映。如西藏门巴族使用的掘土工具就是单尖木耒,山东武梁祠石刻的神农执耒图所持的是双尖木耒,云南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是用树杈儿制的,西藏珞巴族使用的木耜形态仍是原始的。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较多的石耜和骨耜。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斐李岗遗址和桐乡罗蒙角遗址都出土很多骨耜。这些遗址的年代距今都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而木耒、木耜比它们还要早一些。
由于耒、耜的普遍使用,其后便成了农具的代词了,如著名的寓言“守株待兔”中讲的那个农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就是讲农人放弃了农具不耕作了。到了唐代,还出现了一本讲述农具的农书——《耒耜经》。该书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陆龟蒙(?-881年),字鲁望,人称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晚年隐居松江甫里,从事农耕生活。《耒耜经》大约就写于此时。
《耒耜经》全书仅640多字,记载晚唐时期出现的重要农具——曲辕犁,因其在江东农村中使用,故又称江东犁。曲辕犁共由11个部件组成,犁镵(即犁铧)和犁壁是铁制的,其余的部件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都是木制的。犁身全长1丈2尺,曲辕前端设有能转动的犁盘,通过犁盘两端的绳索与牛轭连接,便于耕畜牵引时能自由摇动和改变方向,适合在江南田地面积较为狭小的水田中使用。曲辕犁设的犁笼、犁评和犁建等部件,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曲辕犁的犁壁是竖于犁铧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既便于碎土,又便于形成窜垡,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的江南水田。由于曲辕犁构造上的改进,它虽然产生于江东地区,但能适应多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所以一直被后世沿用。
《耒耜经》书中对爬(耙)、砺礋、碌碡等农具亦略有描述。《耒耜经》全书无图,故对唐代曲辕犁的形制不得而知。据著名农业考古专家陈文华的研究,在出土的唐三彩中,有曲辕犁的形象反映。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根据《耒耜经》的原文都复制了曲辕犁展览陈列。 作者 穆祥桐
右图: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耜(资料图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21/16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