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

  本报编辑部

  高擎着光荣与梦想,肩负着使命与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又到了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和关键时刻。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发展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回避在发展中急剧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如何认识,怎么把握,怎样处理,不仅考验着执政的智慧,更攸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攸关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的顺利推进。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三个“最大限度”,表明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顽强信念和坚定决心,彰显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治国理政的高瞻远瞩和求真务实。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社会管理列为2011年重要工作之一。

  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关乎全局,意义深远。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社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及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农村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它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加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各种要素也加快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个领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生产资源整合加速,特别是各种专业大户、合作社等大量涌现,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农村社会管理对象更加多元。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的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拓宽、涉及环节增多。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家庭经营情况看,既有纯农户、亦工亦农的兼业户,也有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者、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不同农户经营项目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同。此外,一些农村也有不少外来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流动人口增多和人员结构的复杂,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也不断增强,希望更多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要求日趋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都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与农村社会阶段变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目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农民身份转换、农村产权和债权债务问题,如何构建新的社区管理架构,都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很显然,原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化解新问题新矛盾。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中有4个字是“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一方面建立、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群众 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 土地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