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人的“饭碗”自己端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要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尽快编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支持,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探索建立高产创建、旱作节水、集中育秧、地膜覆盖等农业重大技术补贴政策,推广一批区域性稳产、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技术,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水平。

    钱克明建议,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粮食生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重点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出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整合种业科研推广力量,打造我国自己的航母级种业企业。

    此外,他还建议要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扩大创建规模,实行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改造中低产田可做大文章

    一方面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通过质量的提高来缓解数量不足的矛盾。

    “如将10%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使其单产提高10%,就相当于新增耕地1300万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介绍说,目前,我国高产田面积下降,中低产田比重扩大,施肥结构不合理,土壤营养比例严重失调,耕地污染日趋加剧。李爱青建议将耕地质量管理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党委书记杨成涛说,旱涝问题是制约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我国耕地质量低,全国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只占48.6%。粮食主产区应抓住今年国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充分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委员也认为,现在我们的粮食产量年产一万亿斤左右,可以支撑现在的人口规模。但若干年后,我们人口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粮食需求也会扩大。扩大的需求从哪里来?最大的潜力在广大中低产田上。好的品种要在好的环境里生长。我们很多优良品种大范围推广时,产量平均也就是在试验田产量的50%多一点。就是因为土地质量不达标!

    充分发挥主产区的主导作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核心在于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国家粮食主产区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导力量。加快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对全面调动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来自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山东省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代表说,从全国情况看,粮食主产区绝大多数是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德州市是全国首个整建制实现“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2010年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7.2%,但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却分别只占全省的4.19%和2.65%,多年来,一直难以摆脱“吃饭财政”的窘境。当前,由于农民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下降,出现了犁地层上升,土体结构恶化现象,基本农田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不断加剧,基本农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任务日益加重。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财政增收不明显,地方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粮食主产区上工业项目的欲望仍比较强烈,基层安心、专心、用心抓农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当前,我国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难以持续调动地方政府主动抓粮的积极性。”钱克明说,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和各省财政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粮大县财政困难,但没有根本解决主产区利益补偿问题。同时,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不合理,涉农投入各项硬性配套投入较多,使得粮食主产区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困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立方米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