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人的“饭碗”自己端


    汪惠芳认为,对不同的地区,应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对于粮食功能区,国家应从财政转移支付、税收等方面多补贴、多支持;对于非粮功能区,要尽可能挖掘其粮食生产潜力,不断减少粮食调入数量。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粮食生产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种粮农民将会相应减少,粮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陈立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汪惠芳建议,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园区,探索推广新型粮食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针对部分产粮大县近年来“要粮食”还是“要经济”的两难选择,陈立昶建议,国家应调整粮食主产区考核“指挥棒”,由考核当地GDP、财政状况向考核粮食生产转移,以解除产粮大县的后顾之忧,安心抓粮。

    唐洪军认为,在现有的粮食生产资源条件下,提高单产是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应健全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推广应用各项先进实用技术,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对于粮食主产区而言,应通过高产创建,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示范区,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粮食增产。

    18亿亩耕地是“盛满”饭碗的底线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水稻育种专家许雷委员认为,要确保18亿亩红线不能变。从全球看,人均地减量少是大趋势,保耕地保粮食安全是全球性的课题。许雷说,现在很多地方“占好补差、占多补少、一块田补多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建议国家采取措施,严格要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建立地方首席负责制。应掀起全国性的改造荒漠、河滩的热潮,科研部门应提供改良沙漠耐旱植物的科技支撑,中央财政重点扶持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等五省区的改良土壤、防沙治沙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驻国家工商总局纪检组原组长石见元对耕地流失的现状也忧心忡忡:“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卖地获取土地出让金。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的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32%。一些地方政府眼睛只盯着GDP,土地出让的结果就是耕地的减少。这种现象如不遏制对保障粮食安全有很大风险。”他说,“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兴水利除水害是“硬杠杠”

    近年来,全国各地旱涝并发,充分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不足的现状。2009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1785立方米,比2003年减少390多立方米,每年农业生产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不足敲响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警钟。

    在调研中,全国政协委员李铖锋发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相关政策口径不一,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建设占用田土及其附着物毁损没有补偿,工程没有管护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库塘渠系配套差,基层干部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等。”

    针对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他提出建议,要加快完善投资政策,加大投入“真金白银”统一投资标准,切实做好项目预算,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增设项目管护费和农户补偿,科学制定规划,防止盲目性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建成工程发挥作用。

    在加强水资源管理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钱克明建议,推广使用旱作节水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从山东今年抗旱的经验来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地力的提高,要重视抗旱品种和抗旱技术的推广。”山东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代表总结道。

    粮食增收还要靠科技支撑

    从长远看,单纯依靠扩大面积、单项技术突破、大肥大水生产方式增加粮食产量的路子走不通,必须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政协委员对保障粮食安全中科技支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立方米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