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门在种植结构上做文章,扩大优质粮食作物面积。利用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的有利契机,黑龙江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比较效益的原则,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粮食生产发展路子,深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2010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2136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23万亩,比上年增长3.1%。其中,水稻、玉米两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1072万亩,仅结构调整一项,就为全省带来近100亿斤的粮食增量。
用科技推动粮食增产增效
甘南县兴十四村是艰苦奋斗的老典型,今年农业科技的力量让村里的农民又一次开拓了眼界。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全村200多亩马铃薯平均亩产5500斤,是全省平均产量的2.75倍,亩纯效益5250元。
科技成为黑龙江粮食增产的一个利器。高产创建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同建”,全省共落实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甜菜六大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33个,省级示范片67个。突出抓了玉米“一增五改”、水稻“三化一管”、大豆“两密一膜”、马铃薯“一深一大”、小麦“一稀两秋”、甜菜“纸筒育苗”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管护措施的配套应用,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经过专家实地测产,国家级万亩连片示范点与普通生产相比,水稻平均增产406.8斤,玉米平均增产515斤,大豆平均增产133斤,创造了大面积寒地常规水稻亩产1616斤、玉米1890斤和高油大豆541.4斤的高产纪录,五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区比未创建地区增产粮食112.9亿斤。用1/3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出了全省3/5的粮食产量,科技手段的应用功不可没。
科技服务同样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一年来全省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工作在基层,吃住在村屯,面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省农委领导和12个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工作组始终忙碌在生产一线,走乡村、进田间、入农户,督导检查和指导粮食生产。各地结合实际,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制订了增产技术方案,对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针对个别地块因抢春播,未整先种的实际,按照省委“粗种细管也要高产”的要求,强化田间管理,加快作物生育进程。黑龙江打出了农业科技组合拳。全省实施了一系列保增产措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促熟增粮,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各地统防统治稻瘟病2568万亩、玉米丝黑穗病1908万亩、马铃薯晚疫病258万亩。全省共统防玉米螟1800万亩、水稻二化螟587万亩,虫口夺粮近80亿斤。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亿多元,进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面积6975万亩,确保了农作物安全成熟。加快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提高了千(百)粒重。科技组合拳,有力保证了粮食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
科技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动力,这个观念在黑龙江已是深入人心。有困难找专家,专家不仅能找到而且是送上门的。目前全省已有15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67个县市合作,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个示范田,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全省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目前,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5%、优良品种覆盖率高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
强化农田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项目、大投入,为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夯实的是硬基础,打造的是新台阶。
今年9月29日,402台披挂彩绸的210马力以上大型进口拖拉机从大连市大窑湾港驶出,这是黑龙江省为今年组建的330个千万元级现代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引进的。大马力农机,已成为当地农民追求的新目标。
据了解,今年全省利用国家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5亿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17.8亿元,购置大中型农机具6.16万台(套),直接受益农户达到4.5万户;又投资33亿元,新组建330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全省组建各类农机合作社1318个,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达到53.2万台,配套农机具67.4万台(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1%,名列全国第一。全省投入深松整地补贴资金1亿元,大机械深松整地4000多万亩。在秋收中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垦大机械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收获进度,提高了收获质量,实现了颗粒归仓。全省农作物机收率达到6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机收率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2/15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