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壮秧培育法,是常州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一改水稻播种结束后传统的薄膜覆盖法,采用无纺布覆盖,起到了保湿、防鼠、防病的效果。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时有爆发,常州正是采用无纺布覆盖培育法阻断了灰飞虱对秧苗的侵害,为水稻单产的持续走高和减少农药施用量创造了新的条件。
这一系列看似复杂的高产集成技术,到了农民手里却是简单易行。常州市农委主任狄立新说,农民只要“按图施工”,就能取得粮食的高产丰收。哪天插秧、基本苗多少、密度多少、何时施肥、施什么配方,农民手拿农技部门发放的“明白纸”,看着形象的栽培模式图,对照手机不定期接受到的免费植保信息,就“不费神不费事摆平”,种植水稻科学而又简单。
武进区湟里镇种田大户崔阿良告诉记者,他承包种植的70余亩水稻全部采用机插秧,一季收益近5万元,每亩节本增效600多元,田真是越来越好种了!武进区农业局作栽站站长邵建国说,全区2006年就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耕作,水稻单产连续5年全市第一,今年达625公斤。
常州市农委总农艺师庄细跃介绍说,2010年,全市水稻机插秧覆盖率达77.5%,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比重达97.6%。2009年,全市在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方面,还创造出了苏南稻麦两熟地区单季晚稻50亩连片最高亩产875.9公斤的高产纪录。
市场化利益链接机制破解“两张皮”难题
农艺农机、良种良法结合不够紧密,科研和生产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是目前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实现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好把式”干专业的活,常州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积极探索用市场化的利益链接机制破解这一普遍难题。
在溧阳市别桥镇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一粒谷”到“一粒米”的全程机械化,让人大开眼界。理事长王海斌介绍说,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目前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59台套,专门为农户提供从土地耕翻、整地、育秧、植保、收割等水稻生产全过程“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他手中的“订单大田”1.6万亩,作业服务收入560万元,“以前全村800多人忙,现在10个人3天就把田种好了!”
农民把地交给合作社耕种,产值效益如何保证?王海斌回答说,合作社聘请了水稻专家长期在一线指导,种植过程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植保、统一验收等“六统一”服务。除严重自然灾害外,合作社农户水稻单产低于1000斤的由合作社全额补足。
种田大户宋留庆眼下是“穿着皮鞋种田”。他算了一笔账:“我有300亩田,以前大忙时出钱都招不到人,每亩地工资100多元,加上每天两顿饭一包烟,没有130元一天打不住。现在合作社的代理价是一塌刮子300多元一亩。刨去种苗、肥料,同样种一亩稻,成本降了100多元,收益却增加了好几百元!”在海斌专业合作社里,像宋留庆这样的农户有1300多户。
今年,王海斌又投资150多万元,新上了无尘化精米生产加工线,实现了水稻从下秧到收割“不落地”。“我们以高出市场价每斤5分钱的价格订单回收合作社农户的稻谷,如果水稻质量不过关,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为了普及农业新科技,我们每年都要集中培训大量农民,但周期长效果还不敢保证,现在只要定期培训几十个合作社负责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能高标准地迅速推广下去。”溧阳市农林局作栽站李建卫站长说。
推进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引导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联合经营发展,常州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正悄然重构,并释放出了巨大生产潜力。据常州市农委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金军介绍,目前,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38家,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服务面积占全市机插总面积60%以上。与此同时,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建立了31个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8%。全市规划通过5年时间,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300家,每家服务规模3000亩左右。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多少人,尤其关注人多地少的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布朗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前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当中国持续地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时,它的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它的耕地及灌溉用水的短缺将成为世界性的短缺……”其轰动效应惊世骇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1/15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