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豫南民歌第一村 “赛山樵唱”口耳传


豫南民歌第一村 “赛山樵唱”口耳传

汤传稷 李荣

  

  

  豫南民歌第一村 “赛山樵唱”口耳传

  

  去年春节四位老姊妹在南冲村“村晚”舞台上表演。

  “大别山上采嫩茶,姑娘笑脸映朝霞,多采茶呀采好茶,手捧丰收心里乐开了花……”偶有鸟鸣的寂静山林中,忽然歌声悠扬。笔者一行人循声而走,在赛山脚下找到了俗称“豫南民歌第一村的”的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南冲村。传出歌声的农家小院内,4位妇女正围坐在一起,轮唱自如。村支书介绍说,这是村民雷全枝的家,一同来唱的是张桂荣、刘光梅与付保秀,她们都是村里有名的民歌手。

  

  村民人人唱“小调”

  南冲村地处大别山支脉,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位列光州八景之一的“赛山樵唱”,就诞生在今日南冲村的赛山寨村民组。山民打柴时的自娱歌声,一次次被文人墨客记录在诗文之中,正是“振衣千仞闻樵唱,一曲长歌忘世虑”。至今仍传唱不绝的《打柴歌》正是“赛山樵唱”的最好注脚。除了历史渊源之外,“民歌村”的形成还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南冲村四面环山,坐落于小盆地之内,各式各样的古老民歌便在相对自足的小环境里保留了下来。

  当地人习惯称民歌为“小调”。村里2000多口人,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儿童,几乎都会唱民歌。其中,会唱80首以上的民间歌手就有200多人。唱民歌早已是南冲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平时干农活,采茶、犁田、放牛,兴致来了就唱;冬季农闲,大家坐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时不时也会哼上几句;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正月里,玩花船、舞狮子,更是大家“比嗓子”的时候。

  张桂荣出生于1953年,雷全枝出生于1954年,刘光梅出生于1962年,付宝秀出生于1963年。雷全枝说,她们4位民歌手以前是搭伙唱玩花船的,唱了30多年。

  

  “小调”走出大山

  信阳民歌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县民歌正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在山岭间的村村镇镇里,南冲村正是当地民歌保存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民歌少说也有100多首。

  提起南冲村民歌的保护,不能不提到县文化馆的老馆长陈世松。在2013年便办了退休手续的陈世松,多年间一直继续担任着新县人民文化馆的馆长一职,致力于当地民歌的复原与创新。2006年起,他不仅为南冲村保留下来的民歌进行整理与谱曲,还走乡串户地记录着新县各个村子的原生态民歌。

  这些原生态民歌第一次走出大山,便是从雷全枝、张桂荣、刘光梅与付保秀开始的。2010年3月,老姊妹4人作为南冲村民歌手中的佼佼者,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请到北京,录制了“河南有个民歌村”民歌专辑。

  站在话筒前,面对一部部相机,她们反而越唱越胆大。一会儿唱山歌,一会儿唱叫卖调,一会儿又是新民歌,唱了几十年的“南充组合”形式多样地演绎了《打柴歌》《眼泪汪汪送情郎》等16首歌曲,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华夏之声”(海外台)等频道播出。以此为契机,同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在南冲村举行了“民歌采风基地”挂牌仪式。

  从此之后,“南冲民歌村”现象越发引起外界关注,新县民歌也随之飞出大山。

  雷全枝几人眼下仍热衷于登台演出。在家门口,她们的“民歌四联唱”已经成了南冲村“村晚”的一个保留节目。报幕员们每每这样自豪地介绍着她们的出场:“这四位大妈可了不得,经常代表老区人民,把豫南民歌从乡村唱到市、省、唱到北京、唱到央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