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后来者,如何蹚新路?


  在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长方军看来,随着全省大花园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万村景区化”以后,如何体现个性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萧山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就强调物理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强调历史底蕴、民俗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呈现,通过创意表达、文旅融合,来塑造特色鲜明的新面貌。

  

  面子里子,相辅相成

  萧山区东片益农镇的群围村,人称“穷围村”。这里原是钱塘江滩涂地,交通不便,发展受限,村集体穷得叮当响。现在,村级资产近亿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2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99元。支部书记郑剑锋说,致富靠的就是抓产业。

  2018年,群围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区、镇、村三级财政投入4000万元。擅长经营的郑剑锋坦言,好环境是易碎品,“表面功夫”完成后,如何让乡村之美“不凋谢”,还得靠“里子”。群围村没山,郑剑锋也不刻意造景,他就瞄准以水生植物种植为基础的农旅融合,有了美丽经济后,亩均年产值可达3万至5万元。

  与群围村恰好相反,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后,南片河上镇的东山村做起了“山”的文章:在保留村落原有古韵的同时,发展兼具观光的特色农业、古村落体验和以亲子为主题的乡村游。现在,摄影工作室、特色民宿、智慧果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于此。如今,进入东山村的不止资本,还有众多年轻创客,在“双招双引”政策的带动下,小山村人气渐旺、声名鹊起。

  从2003年起,浙江省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千万工程”,诞生了千万个美丽乡村。如今大家普遍意识到产业植入的重要性,即必须通过业态经营,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发现,对于乡村产业兴旺,萧山区同样高度重视,一南一北两个村庄的发展轨迹,蕴含着一种辩证思考。

  分管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褚初茂认为,论生态环境,萧山区并不占优势,更不具先发条件,而最大的长板在于产业基础,即过去各个乡镇都有的传统块状经济。因此,如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行业转型升级有机协同,一方面借产业基础,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后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后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是萧山区扬长避短的良策。

  在褚初茂看来,“美丽经济”不限于乡村文创、乡村旅游,也并非所有的村庄都适合搞旅游,尤其要改变一哄而上的现象,对发展何种产业,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政府资金发挥的是基础兜底作用,建设宜居村庄,同样是民生大事,当然也要有一定的造血功能。至于村里大规模的项目落地、业态经营,还是要突出市场的主体功能,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贪大求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荷叶 土地 植物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