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后来者,如何蹚新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1-06  互联网

后来者,如何蹚新路?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观 本报记者 朱海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曾经稳坐全省GDP老大宝座,工业经济素来备受瞩目。但过去,一提到当地农村,很多人都会想到“脏乱破旧”。就连本地人在闲暇时刻,也倾向于选择到临近县市休闲度假。

  浙江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境内典型如林:如安吉、桐庐、天台等地各有千秋、满载盛誉。如何改变负面印象,让萧山区农村面貌“咸鱼翻身”?2018年,萧山区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5年行动计划”,力争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夕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2018年-2023年间,萧山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堪称大手笔。那么,这个“后来者”,有何建设思路,又将如何在浙江省的大舞台上蹚出一条新路来?

  

  加减双法,左右开弓

  回忆起10年前,刚上任浦阳镇灵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时的场景,许华仁仍记忆犹新。他在这里土生土长,而灵山村却素有“三多”:信访多、矛盾多、刺头多。后来又添“新三多”:“一户多宅”多、超面积辅房多、彩钢棚多。几年前,村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不少人就等着看笑话,怎么收拾烂摊子。

  在浦阳镇,此类村子还有不少,问题或许有轻重之分,但“乱”几乎如出一辙。眼下,灵山村被推至风口浪尖,不仅内部村民在观望,外头“兄弟村”也盯着。怎么办?许华仁从减法做起,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打响治水剿劣攻坚战,创建“美丽庭院”、卫生村等多措并举,全力开展多轮整治行动。

  后半篇文章,许华仁开始做加法:给拆后土地换个用法,有的建成停车场,有的生态复绿,摇身变成景观小品;河道整治后,岸边植绿造景、引入水生植物园,既好看、又好玩;闲置村级用房进行“腾笼换鸟”,取而代之的是南宋官窑工作室、半间书屋、非遗传承展示点等文旅融合的“点睛”项目。

  今年,灵山村成功跻身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在许华仁看来,“加减双法”本来就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通过减法,拆出了空间,实现涅槃重生;再用加法,借助民生工程、产业植入、文化挖掘等,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从而回过头来助推减法。

  据了解,“加减法”成为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堂必修课:减法作为基础题,区里先后开展了针对集镇、农贸市场、村容村貌、河道溪沟、主次干道等6项行动,要求各地不等不靠,形成破竹之势;加法则因村施策,更多属于自选动作,但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造桥修路、花钱盖房等,要求在充分考量资金绩效的基础上,挖掘自身特色,厚植文化涵养,力争美丽乡村建设“颜值”与“气质”兼修。

  记者观察到,近几年来,“一减一加”让萧山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进村庄,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一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如今,“老先进”有了新面貌:荷叶田田、河水澄净,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丽乡村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航民的思路很清晰:打造“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航民村地处东片,进化镇的欢潭村则在南片。此地因村口有一水潭,岳飞曾行军至此,饮潭水而欢,故而得名。与现代化的村庄不同,这里保留了全区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杭派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一幅江南胜景。

  萧山区的东片大多围垦而来,南片多属生态山区,中间则是城区,城郊也分布着大量村庄。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佟桂莉多次强调,萧山区地域广、发展不平衡,镇村之间更是千差万别,决不能搞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要分类建设、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促进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为了让各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萧山区专门编制了“规划设计导则”,根据地理风貌,南片低山区主打秀美山水,中片平原区力推湖畔田园,东片围垦区彰显沙地风光。在“分”的同时,萧山又强调“统”,设定了“五个不允许”“把握好五大关系”等基本要求。

  在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长方军看来,随着全省大花园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万村景区化”以后,如何体现个性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萧山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就强调物理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强调历史底蕴、民俗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呈现,通过创意表达、文旅融合,来塑造特色鲜明的新面貌。

  

  面子里子,相辅相成

  萧山区东片益农镇的群围村,人称“穷围村”。这里原是钱塘江滩涂地,交通不便,发展受限,村集体穷得叮当响。现在,村级资产近亿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2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99元。支部书记郑剑锋说,致富靠的就是抓产业。

  2018年,群围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区、镇、村三级财政投入4000万元。擅长经营的郑剑锋坦言,好环境是易碎品,“表面功夫”完成后,如何让乡村之美“不凋谢”,还得靠“里子”。群围村没山,郑剑锋也不刻意造景,他就瞄准以水生植物种植为基础的农旅融合,有了美丽经济后,亩均年产值可达3万至5万元。

  与群围村恰好相反,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后,南片河上镇的东山村做起了“山”的文章:在保留村落原有古韵的同时,发展兼具观光的特色农业、古村落体验和以亲子为主题的乡村游。现在,摄影工作室、特色民宿、智慧果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于此。如今,进入东山村的不止资本,还有众多年轻创客,在“双招双引”政策的带动下,小山村人气渐旺、声名鹊起。

  从2003年起,浙江省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千万工程”,诞生了千万个美丽乡村。如今大家普遍意识到产业植入的重要性,即必须通过业态经营,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发现,对于乡村产业兴旺,萧山区同样高度重视,一南一北两个村庄的发展轨迹,蕴含着一种辩证思考。

  分管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褚初茂认为,论生态环境,萧山区并不占优势,更不具先发条件,而最大的长板在于产业基础,即过去各个乡镇都有的传统块状经济。因此,如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行业转型升级有机协同,一方面借产业基础,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后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后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是萧山区扬长避短的良策。

  在褚初茂看来,“美丽经济”不限于乡村文创、乡村旅游,也并非所有的村庄都适合搞旅游,尤其要改变一哄而上的现象,对发展何种产业,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政府资金发挥的是基础兜底作用,建设宜居村庄,同样是民生大事,当然也要有一定的造血功能。至于村里大规模的项目落地、业态经营,还是要突出市场的主体功能,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贪大求全。”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06/34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