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将药肥推上风口浪尖,广西的一家药肥企业因为产品问题导致农业事故,媒体称之“药肥变毒药”。紧接着6月份,由《农资导报》举办的药肥论坛成了药肥企业家和专家的一场集体吐槽,论坛上,为药肥正名、打击行业害群之马呼声不断。到了年底,复合肥行业一哥金正大与农药行业一哥深圳诺普信的牵手再次刺激了大家眼球,双方的结合看点之一就在于研发推广药肥。
药肥是指将肥料与农药相结合,并通过一定配料和制备工艺生产而成的复合、多功能性的新型肥料。其中农药可以是除草剂、杀虫剂或杀菌剂,化肥可以是单质肥料,也可以是多养分复合肥料,药肥符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刚性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截至目前,国内获得药肥混剂登记的企业有14家,共有31个药肥混剂登记证,其中广西企业获证11个。
目前中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
为企业标准。并且由于农药、化肥由两个部门分别登记分别监管,让药肥这个特殊产品处境尴尬。
对此,业内建议药肥产品标准应包含与农药和肥料相关的指标项目,产品组分的标示应包括农药活性成分种类与含量、农药以外组分含量、肥料组分及含量。在药肥标签上,既要标示药,也要标示肥;既要实行农药登记,也要实行肥料登记。
有专家将中国耕地隐藏的土壤问题一口气归纳为10条:土壤板结;耕层浅;有机质少,全国平均含量才1.5%;营养失调,大中微量元素之间严重失衡;土壤酸化,几乎所有土壤pH值都下降了0.13~0.8个单位;土壤次生盐碱化;耕地污染,全国污染面积达五分之一;水土流失;土传病害加重;设施农业的土壤综合征等。
保护耕地质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土壤面临的各种退化问题,还关乎中国粮食隐忧。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要保障日益紧平衡的粮食安全,唯有依靠单产提高,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保障土壤健康,通过提升土壤质量弥补耕地数量不足。
土壤调理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浮出水面,成为农资产品中一个重要的品类。据截至去年的统计,目前获准农业部登记的土壤调理剂有42种,年产销量超过50万吨。
作为一种全新的农资产品,土壤调理剂对农业的意
义无须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行业整体上还只是处在萌芽期,无论是在原料筛选、登记监管和效果评价上都存在技术瓶颈或执法空白。据了解,自土壤调理剂实施登记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注销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就有24个之多,占登记品种总量的36%。
与此同时,土壤调理剂在推广应用上也存在巨大的观念障碍。一方面,对农民而言,土壤调理剂效果更多体现在环境效应上,而这显然难以满足农民最迫切的增产需求;另一方面,对市场而言,在化肥、农药占据农资市场主流的背景下,土壤调理剂作为一个小类,它的经营利润和推广前景都难以获得青睐。
当然发展的问题终究还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壮大一个产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在一次会议上说,土壤调理剂行业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强化源头控制,逐步建立禁止使用的原料目录,切断潜在污染源;二是强化企业责任,不成熟的产品不能登记,更不能投产使用;三是强化跟踪评价,对临时登记产品的生产应用进行跟踪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继续登记的依据;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对于进入市场的登记产品进行不定期监督抽查,以净化土壤调理剂市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11-04/30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