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多品齐发换挡提速

零零社区网友  2014-11-04  互联网

2013年12月

首家中微肥研发机构成立微肥市场掀开盖头

偏施氮磷钾造成的土壤养分失衡问题正引起多方关注,氮磷钾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悄悄地松动。如今,你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流通市场上的复合肥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复合肥料包装上都会标注五花八门的中微量元素。

抛开存心制假售劣之外,应该说,在氮磷钾之外适度添加中微量元素确实必要。根据植物营养学的理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但这些年在氮磷钾之外,植物必需的其他元素被严重忽略,中微量元素欠缺逐渐上升为影响作物生长的木桶短板。

去年年底,中国中微量元素肥料战略推进中心在济南成立,这是国内首家专注于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的非法人、非营利研发机构,它的成立表明微肥市场正在到来。

微肥潜力巨大。据海外机构对微肥市场的研究报告,2018年以前,微肥市场将以6%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在2018年之前达到133.54万吨。

一份报告指出,在所有微肥中,锌的消费量最大,占消费总量的36%。锌、硼、锰是全世界最缺乏的微肥,亚太地区缺锌尤为突出。报告同时预计硼将成为下一个全球最大的欠缺元素,铁和锰的消费量在未来5年内有可能接近锌元素。

在所有的微量元素中,第一大养分缺乏限制因素是硼,专家认为,所有的花果类作物都需要硼养分。值得关注的还有锌。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中国土壤缺锌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干旱缺水使土壤缺锌更为明显。因此,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旱作区土壤缺锌严重。国际锌协中国项目部主任樊明宪说,黑龙江玉米因缺锌降低21%产量,限制了氮磷钾肥料的施用效益。每公顷耕地施用15公斤硫酸锌平均增加产量10%左右。

在9月份于北京召开的一次锌肥和水溶肥论坛上,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副处长杜森直言,锌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养分缺乏元素。据了解,出于锌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开始研发和生产含锌新型肥料。农业部发布的2013年秋冬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中,锌肥已在其中。一些区域性和省(区、市)、县级科学施肥指导意见中,也加大了对锌肥施用的指导。

2014年2月28日

缓控释肥推广加速

新肥种新技术结合市场广阔

在新型肥料家族中,缓控释肥无疑是最大的品类之一。在新型肥料1600万~1700万吨的总产能当中,缓控释肥大约占比为21.2%,产能达350万吨。

缓释肥在中国正式铺开已有10年左右,但对它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探索还远未到尽头。一年来,行业内推动缓控释肥发展的热情依旧不退,相关会议和活动不断就是明证。

1月份,由金正大集团筹建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缓控释肥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有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国家队。

2月28日,由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举办的“2014全国缓控释肥推广工作会议暨夏季种肥同播启动大会”在临沭召开,以缓控释肥为基础的种肥同播技术如今正以前所未料的速度推进,毫不夸张地说,是缓控释肥带动了这一新型省工农业技术的落地普及。

6月16~17日,“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这个每年一届的缓控释肥论坛聚集了产业链内各方人士,成为探讨和引领这个产业发展的阵地之一。

2014年4月17日土壤污染报告发布土壤调理剂崭露头角

万物土中生,作为农作物投入品的农资行业自然与土壤割裂不开,发生在土壤中的问题最后难免会指向农资,这是近些年土壤调理剂渐渐掀开盖头崭露头角的原因。

土壤退化和污染已经成了农资乃至全社会绕不开的

话题。今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通过媒体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

在此之前的3月8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表示,土壤环境保护法已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并将在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等问题上取得突破。

更重要的一份政府文件早在一年前的1月份就已发

布,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到2015年,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确保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0%。文件还特别提到,要科学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建立农药包装容器等废弃物回收制度。

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种宣传推广活动同样高潮迭起。5月6日,茂施小麦种肥同播项目发布暨茂施控释种肥同播技术促进联盟成立仪式在德州举行;10月20~21日,由山东农大肥业主办的控释尿素泰山高峰论坛在山东泰安召开;这一年,中盐红四方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一款可以降解的包膜缓释肥,为了让这一拳头产品迅速打开市场,红四方还专门组建了安徽红色劲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中国,化肥利用率和施肥效益普遍较低,其中氮肥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低20%,回报率不及美国和日本的1/3。每年氮素损失达1300万吨,相当于损失3200多万吨尿素,折合人民币约640亿元。此外,过量施肥还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壤质量下降。发展缓控释肥就是为了大幅减少化肥使用量及施肥次数,节约化肥生产原料(煤炭、电、天然气),减轻化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缓控释肥被称为“2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

当前,缓控释肥各种技术路径可谓是百花齐放,包括

硫包衣、树脂包膜、脲甲醛、稳定性肥料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林林总总的缓控释肥技术模式当中,稳定性肥料的普及推广很是引人注目。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2010年成立以来,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建立,在联盟促进下,目前国内已有48家稳定性肥料企业投产。

据统计,截至2013年,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全国24个省的29种作物,基本覆盖了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作物,同时还辐射到姜、大蒜、辣椒、荔枝、蜜柚、苹果等经济作物。在缓控释肥示范推广的带动下,中国缓控释肥年增长率达45%以上,生产和消费量已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居世界首位。

缓控释肥行业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也泥沙俱下,存在诸多问题:产业整体规模小,对农业增收节支贡献仅占肥料行业的1%~2%;工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甚至炒作概念,使用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价格相对较高,农民认知度不高等。

对此,一些专家建议从四个方面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首先是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和产品生产许可制度,制订缓控释肥实用技术规程;其次要规范市场化管理,质检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进行审查,加大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再次是政府和企业要大力宣传缓控释肥理念,改变农民传统施肥习惯,形成发展合力;最后要以研发和优化工艺为手段,大幅度降低缓控释肥产品的价格。

2014年5月

央视曝光广西问题药肥业内呼吁药肥规范发展

药肥在化肥行业中同样只是小产业,但在2014年,这个小产业却一再引起波澜,尽管对它的褒贬毁誉不断,但就在这纷纷扰扰的争议声中,药肥仍旧在不疾不徐地前行。

5月份,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将药肥推上风口浪尖,广西的一家药肥企业因为产品问题导致农业事故,媒体称之“药肥变毒药”。紧接着6月份,由《农资导报》举办的药肥论坛成了药肥企业家和专家的一场集体吐槽,论坛上,为药肥正名、打击行业害群之马呼声不断。到了年底,复合肥行业一哥金正大与农药行业一哥深圳诺普信的牵手再次刺激了大家眼球,双方的结合看点之一就在于研发推广药肥。

药肥是指将肥料与农药相结合,并通过一定配料和制备工艺生产而成的复合、多功能性的新型肥料。其中农药可以是除草剂、杀虫剂或杀菌剂,化肥可以是单质肥料,也可以是多养分复合肥料,药肥符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刚性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截至目前,国内获得药肥混剂登记的企业有14家,共有31个药肥混剂登记证,其中广西企业获证11个。

目前中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

为企业标准。并且由于农药、化肥由两个部门分别登记分别监管,让药肥这个特殊产品处境尴尬。

对此,业内建议药肥产品标准应包含与农药和肥料相关的指标项目,产品组分的标示应包括农药活性成分种类与含量、农药以外组分含量、肥料组分及含量。在药肥标签上,既要标示药,也要标示肥;既要实行农药登记,也要实行肥料登记。

有专家将中国耕地隐藏的土壤问题一口气归纳为10条:土壤板结;耕层浅;有机质少,全国平均含量才1.5%;营养失调,大中微量元素之间严重失衡;土壤酸化,几乎所有土壤pH值都下降了0.13~0.8个单位;土壤次生盐碱化;耕地污染,全国污染面积达五分之一;水土流失;土传病害加重;设施农业的土壤综合征等。

保护耕地质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土壤面临的各种退化问题,还关乎中国粮食隐忧。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要保障日益紧平衡的粮食安全,唯有依靠单产提高,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保障土壤健康,通过提升土壤质量弥补耕地数量不足。

土壤调理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浮出水面,成为农资产品中一个重要的品类。据截至去年的统计,目前获准农业部登记的土壤调理剂有42种,年产销量超过50万吨。

作为一种全新的农资产品,土壤调理剂对农业的意

义无须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行业整体上还只是处在萌芽期,无论是在原料筛选、登记监管和效果评价上都存在技术瓶颈或执法空白。据了解,自土壤调理剂实施登记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注销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就有24个之多,占登记品种总量的36%。

与此同时,土壤调理剂在推广应用上也存在巨大的观念障碍。一方面,对农民而言,土壤调理剂效果更多体现在环境效应上,而这显然难以满足农民最迫切的增产需求;另一方面,对市场而言,在化肥、农药占据农资市场主流的背景下,土壤调理剂作为一个小类,它的经营利润和推广前景都难以获得青睐。

当然发展的问题终究还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壮大一个产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在一次会议上说,土壤调理剂行业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强化源头控制,逐步建立禁止使用的原料目录,切断潜在污染源;二是强化企业责任,不成熟的产品不能登记,更不能投产使用;三是强化跟踪评价,对临时登记产品的生产应用进行跟踪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继续登记的依据;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对于进入市场的登记产品进行不定期监督抽查,以净化土壤调理剂市场。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11-04/30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