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中外调节剂研究生产差距明显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谭伟明

全球农药年销售额徘徊在300亿美元,植物生长调节剂份额占5%(中国不到3%),并以10%的速度增长。美国EPA批准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分有20多种、品种200多个,销售额占生物农药的20%以上。国际农化巨头纷纷涉足植物生长调节剂业务,并不断收购专业公司。而国内调节剂的研发生产与国外差距较大。

国外创制技术快速发展,靶标发现和分子设计技术广泛应用于植调剂创制,新产品研制效率大幅度提高。重要的新产品包括:

1.美国设计研发出乙烯受体竞争结合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可抑制其所诱导的果蔬、花卉等园艺作物与后熟或衰老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1998年申请美国专利,1999年获EPA登记。

2.调环酸钙,专一作用于2-氧代戊二酸酯依赖的加二氧酶,用于禾本科作物控制生长(草坪)。1983年Kumiai Chemical合成,2000年BASF获得美国EPA登记,但其吸收利用率较低,控制作用较弱,成本较高。

3.二氢赤霉素,是禾本科作物最具生物活性的生长延缓剂,每公顷使用20克即可防止倒伏,但对其他作物活性较弱或基本没有活性,成本较高,未商品化生产。

4.环丙酰胺,乙烯释放促进剂,用于棉花催熟脱叶。Bayer获美国EPA登记。

5.其他新机制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国调节剂生产研发的主要问题在于:

1.自主创制待突破。多为仿制国外产品,自主创制植调剂仅有呋苯硫脲、乙二醇缩糠醛、激活蛋白、低聚寡糖等少数品种;品种老化,前7大登记品种(共35个)均为20世纪90年代前的品种,占总登记数的82.75%(1136个登记品种)。

2.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待提高。企业基础设施薄弱,剂型落后,其中乳油占19.01%,可湿性粉剂7.57%,低含量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仍存在,如0.01%芸苔素内酯乳油、4%赤霉素乳油、0.0001%羟烯腺嘌呤可湿性粉剂等。集成应用技术缺乏,难以充分发挥作物品种、密度、肥水管理等的复合效应。

3.管理必须解决规范、高效的问题。标准和规范太少,评价体系待完善。部分生长促进型成分登记作物过多,作用机理不明确,直观效应不突出。对于机理明确、毒性低微的品种,相关政策应更加灵活。部分问题品种,如多效唑-花生、矮壮素-棉花等应坚决取缔。对于添加隐性成分、夸大功效标签、套用肥料证等行为,应坚决打击。

4.产品化有待提高。企业参与研发相对薄弱,研究主体仍在科研院所。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明显,生产企业有271家,且同一品种生产企业过多,如生产乙烯利的有65家,复硝酚钠/钾60家,赤霉酸35家,矮壮素26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造假代价太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禾本科 园艺作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