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吡虫啉的协作现状可窥一斑知全豹。吡虫啉在2009年时的报价曾达到20万元,而现在很多报价仅11.5万元,除了受制于需求下降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间的互相压价和不规范竞争。展会期间,为维护行业秩序,江苏克胜曾把吡虫啉95%TC的报价提高到11.8万元。不过,谙熟行业规则的人士对此均表示“并不乐观”。
除了生产企业间的互相猜忌和难以合作,贸易企业同样有怨言。宁波盛科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进出口自营权的农药贸易企业,公司副总经理于萍坦言,公司常遇到生产商报价不统一的问题。她说,“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很多外商都是到处询价,有些生产企业对我们报出很高的价格,而给其他外贸商又报出很低的价格,自己先把价格搞乱了。”在她看来,低价出口的根源在工厂。“外贸企业询价时,生产企业必须一碗水端平。”她说。
同一种产品,外贸企业多家询价,引发生产企业竞相降价,这就是当前农药行业协作不畅的典型表现。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叔宝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表示,农药是刚性需求,如果农药企业拧成一股绳,出口情况就会好一些。“主要还是国内企业太多太散。”他认为。
创新不足产业有软肋
中国农药出口贸易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国农药出口以原药为主,高附加值的制剂出口比重较低;二是农药出口长期以来,以亚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而这两点的指向只有一个:农药产业创新能力弱。
杜贵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屈指可数,没有知识产权,谁都可以生产,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此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也曾说,中国目前除了十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仿制的。
杜贵生还说,在抢单的问题上,主要发生在大宗原药品种上,而制剂情况则要好些。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大部分原药只能加工成5-7种制剂,而发达国家一个农药品种可加工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
但是制剂不仅创新难度大,而且获得国外登记的门槛也非常之高。据悉,目前欧美等高端市场法规要求很严,获得办证批准,操作难度很大,专业性要求极高。杜贵生说,“国内进入欧美的农药大多无法获得登记,仅仅是作为原材料出口。”事实上,目前中国销往欧美的主要还以原药为主,制剂极少,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外商和第三方贸易的形式完成的。据记者了解,在发达国家完成产品登记,需要获得产品安全评价,而这种评价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GLP实验室才能做出来,也才能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认可。国内目前尚没有类似的实验和认证机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4-01/29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