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抢单农药大国的烦恼

网友投稿  2011-04-01  互联网

每年的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以下简称CAC)无疑是一次中国农药工业的巡礼,这一届也不例外。据最近从展会上传来的消息,截至2010年底,中国农药产量已占世界的1/3以上,而进出口总量则已占全球进出口总量的12.3%,出口量和出口额实现同步增长。

然而,丰年有隐忧,与世界农药第一出口大国伴生的是渐露端倪的出口乱象。在这个全球重要的农药国际贸易平台上,中国农药出口企业之间的压价、互掐、抢单问题再次被参展人士关注。

或许,在我们由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迈进的历程中,抢单不过是成长的小烦恼,但小烦恼背后折射了诸多大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集中度低、协作水平差、创新能力弱等等。摆脱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代工厂”的角色,对于我们这个农药出口大国而言,将是未来的一项大课题。

药企玩血拼利润大缩水

价格战已经成为中国农药出口企业的竞争法宝,“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是今天出口现状的写照。

据业内人士观察,如今很多赴CAC参展的外商并不急于签单。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拿着一张单子在场内四处询价,最终他们往往能得到接近成本价的报价。“一份购买单,洒遍全中国。”面对产能过剩、蜂拥出口的众多国内药企,外商牢牢掌控了国际农药市场价格的命门。

当下,草甘膦原药的出口报价大约是2.1~2.2万元(吨价,下同),吡虫啉的出口报价(折百)在11.5万元左右,这均已接近各自的制造成本,企业利润已很微薄,甚至无利润可言。即便如此,为了争夺有限的国际市场资源,展会上曾经有消息传出说,有些企业的吡虫啉报价远低于11.5万的底线价。

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贵生,他认为抢单最大的影响是利润都让给国外了,农药企业沦为别人的加工厂。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今,与中国农药年出口量逐年递增相比,出口价格却划出了一条暴跌的直线。据记者粗算,2008年中国农药产品平均出口价格是6451美元,2009年是4006美元,而去年则跌破4000美元大关,仅有3986美元。

对于中国农药无序出口的现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张延秋曾经如此评价:2008年以来,中国年农药出口量突破100万吨,然而,出口量增速与出口金额增速不一致,农药在全球采购中保持竞争力的代价,是价格的一压再压,利润空间的萎缩和牺牲。

频遭反倾销行业很受伤

出口价格大战不仅造成了利润的变薄和出口效益的恶化,而且在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地成为反倾销的重点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日前曾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如同这份报告所揭示的一样,中国农药行业同样也成了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

作为国内主要的大宗农药出口品种,草甘膦先后受到过巴西、美国、印度的反倾销调查,而巴西、美国是中国草甘膦主要出口国,印度则是新兴的出口农药市场。巴西外贸商会执行干事莉塔·斯平多拉去年在解释征收中国产草甘膦反倾销税时曾明确表示,目的是“防止国外生产者人为压低价格向巴西出口”。

社科院的报告在解释出口行业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时指出,中国出口行业集中度偏低,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经常相互“杀价”,恶化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环境,也给他国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提供了借口。

最新的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农药已出口到16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内专家预测,随着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出口企业如果不改变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经营理念,遭遇国际反倾销制裁的形势将愈加严峻。

协作不畅厂商很无奈

出口抢单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行业组织程度的不足,生产商和贸易商难以形成合力。据了解,现在农药行业已经成立了百草枯、乙草胺、草甘膦、吡虫啉共计13个协作组,此前农药行业还曾成立过联盟一类的组织。杜贵生说,“前些年行业成立过阿维菌素联盟、草甘膦联盟,但真正执行起来很困难,没起到作用。”

从吡虫啉的协作现状可窥一斑知全豹。吡虫啉在2009年时的报价曾达到20万元,而现在很多报价仅11.5万元,除了受制于需求下降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间的互相压价和不规范竞争。展会期间,为维护行业秩序,江苏克胜曾把吡虫啉95%TC的报价提高到11.8万元。不过,谙熟行业规则的人士对此均表示“并不乐观”。

除了生产企业间的互相猜忌和难以合作,贸易企业同样有怨言。宁波盛科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进出口自营权的农药贸易企业,公司副总经理于萍坦言,公司常遇到生产商报价不统一的问题。她说,“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很多外商都是到处询价,有些生产企业对我们报出很高的价格,而给其他外贸商又报出很低的价格,自己先把价格搞乱了。”在她看来,低价出口的根源在工厂。“外贸企业询价时,生产企业必须一碗水端平。”她说。

同一种产品,外贸企业多家询价,引发生产企业竞相降价,这就是当前农药行业协作不畅的典型表现。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叔宝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表示,农药是刚性需求,如果农药企业拧成一股绳,出口情况就会好一些。“主要还是国内企业太多太散。”他认为。

创新不足产业有软肋

中国农药出口贸易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国农药出口以原药为主,高附加值的制剂出口比重较低;二是农药出口长期以来,以亚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而这两点的指向只有一个:农药产业创新能力弱。

杜贵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屈指可数,没有知识产权,谁都可以生产,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此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承宇也曾说,中国目前除了十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仿制的。

杜贵生还说,在抢单的问题上,主要发生在大宗原药品种上,而制剂情况则要好些。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大部分原药只能加工成5-7种制剂,而发达国家一个农药品种可加工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

但是制剂不仅创新难度大,而且获得国外登记的门槛也非常之高。据悉,目前欧美等高端市场法规要求很严,获得办证批准,操作难度很大,专业性要求极高。杜贵生说,“国内进入欧美的农药大多无法获得登记,仅仅是作为原材料出口。”事实上,目前中国销往欧美的主要还以原药为主,制剂极少,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外商和第三方贸易的形式完成的。据记者了解,在发达国家完成产品登记,需要获得产品安全评价,而这种评价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GLP实验室才能做出来,也才能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认可。国内目前尚没有类似的实验和认证机构。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4-01/29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