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两会”代表委员的农业观点


本版报道记者龚洁张四代

中国农科院农业所研究员林而达

异常气候

可能增加农资用量

★★★★★

近年来,南涝北旱、冰冻雨雪等极端气候频发,使得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对此,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委员,他为记者介绍了气候对农业生产以及农资格局的影响。

《农资导报》:最近几年频发的极端气候灾害,您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否与环境变化有关?这些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林而达:我国国土面积大,生态类型多样,因此非常容易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近年来南涝北旱、一些地方的冰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其频率和强度都在加大,有专家认为,这是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对此,国际上也正在进行评估,今年11月份,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将公布关于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关系的评估报告。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粮食连续七年的丰收,是克服了这些气候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的。事实证明,各地在采取各种农业生产措施的时候,都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应对干旱、洪涝、低温、高温。从我们科学研究的模拟结果来看,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肯定造成了不利影响,而粮食要增产,就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我建议通过如改换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灌溉次数等方法来改善或者减缓灾害性气候对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农资导报》:您认为灾害性气候增加是否会对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生产、供应格局产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农业气象领域的专家,您有什么建议和措施应对极端气候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林而达:以去年春季的低温和今年的干旱来说,所发生的长短和强度都不一样,苗情也不一样,因此所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根据各地的经验,应对早春低温需要加强田间管理、灌溉、增加追肥,在干旱地区还可以通过镇压来保持麦田水分,而当地面的冻土完全化开之后,就要通过增加追肥,使苗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些措施势必要增加一部分化肥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灾害性气候对农作物影响的变化加大,有些地区冬季变暖,使得越冬的病虫增加,这就导致农药的用量呈现上升趋势。以上两方面原因均造成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呈上升态势。当然,农药化肥用得多了,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因此要努力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化肥提高利用率的手段主要是按需要施用,包括调整施用时间,以及通过测土了解农田的需要后,配方施肥;而农药则是要用得对路。

河南农科院小麦中心主任许为钢

粮食主产区需要“利益补偿”

★★★★★

3月6日,河南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建议,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要求,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许为钢表示,中央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目标明确,符合国情,即统筹了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又综合考虑了各区域发展需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协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标志着中国在发展战略规划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马铃薯 农业生产 化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