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解码“三宁速度”


□实习记者 吴俊生

文化的力量

采访手记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任何一种强劲的增长力背后,我们都不难觅见文化的力量。三宁化工的高速成长也不例外。

在三宁化工,企业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宁人认为,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的软实力,更应被当做核心竞争力而大力培植。多年来,三宁化工坚持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提升素质,以文化推进工作,打造出了一支有激情、有活力、有执行力的团队。正是在这种强势企业文化感召下的团队,开创了三宁化工的今天。

文化需要积淀,文化更需要建设。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三宁化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制作企业文化宣传手册、开展文化宣贯竞赛、搭建各种职工文化交流平台、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三宁化工去年还专门从员工队伍中选拔了198名政工员,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的力量虽然无形,但却直指人心。文化建设激发了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成为推动三宁化工快速前行的另一种重要力量。

四十年耕耘劳作、十七年上下求索,湖北三宁化工破茧成蝶终成正果,踏上了发展快车道。进入“十一五”,三宁人更是创造了令业界叹为观止的“三宁速度”: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实现利税4400万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三宁人为之奋斗的“销售收入过20亿、利润过2亿”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0年实现全年2.4亿元的利润目标没有问题。”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梁伦祝很有信心。

三宁人为何能一次次刷新增长纪录?他们又是如何创造了今天的“三宁速度”?

体制重建———夯实发展根基

从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化肥厂发展到今天的湖北乃至全国的煤化工、磷化工产业基地,三宁人求新求变、求大求强,分享过改革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改制重建的阵痛。他们挺过来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叶,三宁化工的前身———枝江化肥厂的产能规模一直在万吨左右徘徊,一直到1993年企业改革大幕拉开的前夜,规模也没有超过3万吨。发展成为第一要务,旧体制、旧机制成为束缚发展的缰绳,三宁人开始了艰难的改制探索。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十四年的曲折跌宕,十四年的左冲右突,三宁人记忆犹新。

“1993年,我们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据梁伦祝介绍,1996年开始新建磷肥厂,着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跨入新世纪后,改革的步子在加快。2001年,公司通过“两个置换”进行了民营化改造。到2005年,合成氨规模达到15万吨,企业发展渐成气候。

但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规模化扩张的步伐仍然太慢,三宁人要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2007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次决定性的重组从此改变了公司的命运,三宁化工大跃进的时机已然到来。

为了解决原材料煤炭供应的发展短板,三宁人向晋煤集团抛出了橄榄枝,一场决定前途的谈判开始了。“当时对方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集团公司必须有绝对的控股权;二是要求必须为全民营企业;三是要求实现管理层持股。”梁伦祝回忆,为了合作,三宁化工做了一切准备和努力,最终双方终于如愿“牵手”。

合作的利益是明显的。三宁化工不但从此获得了充足、稳定、优质的原料煤供应,而且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晋煤集团可以给三宁化工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注入和信用担保。

改制新生后的三宁化工,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尿素 核心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