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为啥稻苗缓秧慢?


安徽滁洲地区农户彭明理种了40亩水稻田,栽秧已经8~9天了,还不见稻苗缓秧。按往年正常情况,插秧3天即长出新根,5天长出新叶,7天时间稻秧就能缓过来了。可今年还不见缓苗,他有些着急,于是通过热线电话向专家咨询。专家仔细询问了老彭在稻田插秧前后的各种管理,尤其是水肥的实际施用过程后,分析如下:

彭家今年栽插的稻秧没有及时缓秧,主要原因有两个:

基蘖肥施用的氮肥过多 插秧前2天施45%的高浓度复合肥(15%-15%-15%)40公斤/亩,同时还施了碳铵25公斤/亩;插秧后第7天,又追加分蘖肥一次,施尿素15~20公斤/亩。这两次的基蘖肥前后共施入了纯氮17~19公斤/亩,所施入的速效氮肥数量过大。而当地生产中农技部门的推荐施氮总量为12~14公斤/亩。

施肥方法不当 插秧前稻田土壤没有深翻,施入大量的基肥是用圆盘耙带水作业,翻动淹埋的土层较浅,大量氮肥集中于10公分的浅层带水土壤中,加之碳铵溶解和尿素水解,提高了根层的碱性反应,致使根际附近的游离铵/氨浓度很高,使移栽后的稻苗遭受胁迫而缓秧慢。

本案例关于施氮量过高和过于集中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不仅表现在已经出现缓秧慢的问题,在当季的生产中还会有其他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看不见而算得出的不良影响是加剧了氮肥损失,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肥料氮在土壤和灌溉水中浓度高,而分蘖期的苗小根系吸收量少,这时高浓度氮在土水中停留时间长,会形成渗漏和挥发损失;由于氮素损失的加剧,在后期水稻抽穗和灌浆时会出现土壤供氮不足,致使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达不到预期值。而决定水稻产量的因素有穗数、粒数和粒重,粒数和粒重二者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期土壤养分供应水平。氮是一个活泼元素,前期集中大量施用,导致氮素损失,到后期需要大量供氮时,氮却损失不足了,必然导致产量和品质上不去。等到收获时将稻米的产量、等级和基蘖肥所投入的氮肥总量算一算账就知道,今年的氮肥利用率低了,经济效益的不合算是显而易见的。

针对本案例中不合理的施肥,专家介绍了目前水稻生产上采用较多的两种高产施肥方案:

均衡施肥法1/3氮肥全层基施(耖前施入,混在0~20厘米耕层),1/3氮肥在返青期表施促蘖,1/3氮肥在颖花分化期施入,减少颖花退化,保花。

深层施肥法30%氮肥在插秧前耖混全层或插后7~10天深施于5~7厘米土壤。穗分化开始时施入余下的70%,深施到12~15厘米土层。此法肥料利用率高,比表施法节省氮20%,水稻长势稳,成穗率高,茎节短粗,上部叶片大,叶色深,粒多粒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氮肥 水稻 施肥 尿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