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点


史丹利化肥公司农化服务中心 姚广宪 岳玉苓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配比确定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量,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获得高产优质的施肥方法。测土配方施肥也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技术,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资源浪费、节约种植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等诸多优点。

精细测土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首先要做的是土壤测试。由于各地土壤类型、种植结构和施肥水平不同,因此各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土壤肥力差异较大。通过开展土壤养分测试,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及供肥能力,可为制定肥料配方、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本着土壤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实行配方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集土样是搞好土壤测试的前提,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土壤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在详细了解取样地区的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及地形等因素的基础上,一般以50~100亩为一个取样单位,在粮食作物及蔬菜收获后或播种前采集7~20个点土样,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取样,一般采用S形布点取样。取样深度一般为0~20厘米,取样器要垂直于地面,所采土样的量在上层与下层的取样比例也要相同,并保证每个点的取样深度及取样量均匀一致。各点土样混合后按四分法处理,保留1公斤左右样品,做好标记,等待测试。

采集的土样可到农业行政部门及农业科研部门的化验室进行养分含量的测定,也可用土壤速测仪(如TFY-I I型智能土壤分析仪)进行快速测定。一般要求测土要准、建立档案、对土壤进行分类,为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

科学配方

科学配方是在精细测土的基础上,以作物需肥规律为依据,以历年产量为参考,结合田间试验,提出目标产量,并确定出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种类、数量及配比。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用复合肥厂家生产的各种复合肥或专用复合肥来实现平衡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确定施肥量,确定施肥量的主要方法有养分平衡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养分平衡法较实用,该法是以土壤养分测试为基础来确定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公斤/亩)=(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0. 16)/(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其中,0. 16为换算系数,表示土壤速效养分换算成每亩地耕作层所能提供的养分系数;氮素肥料的利用率为20%~40%,磷素肥料的利用率为10%~25%,钾素肥料的利用率为30%~50%。

例如:某小麦品种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要吸收纯氮(N)2. 7公斤、磷(P2O5)0. 9公斤、钾( K2O ) 2. 7公斤,实测该地块速效氮含量为64ppm(毫克/公斤)、有效磷14ppm(毫克/公斤)、有效钾60ppm(毫克/公斤)。要达到亩产500公斤的产量,需氮(N)=2. 7×500/100-64×0. 16=3. 26公斤,磷(P2O5)=0. 9×500/ 100-14×0. 16=2. 26公斤,钾(K2O)= 2. 7×500∕100-60×0. 16=3. 9公斤。如果肥料利用率氮按30%计算,磷按20%计算,钾按40%计算,则需要施用纯氮10. 8公斤,磷11. 3公斤,钾9. 7公斤。若施用三元素复合肥,施肥量应按需求最少的养分来确定,然后再补充其他两种养分的不足。如施用45%的通用型复合肥(氮磷钾含量为15%-15%-15%),9. 7÷15%=64. 7公斤,再补充氮肥(尿素)( 10. 8-64. 7×15% )÷46% =2. 4公斤,磷肥 (过磷酸钙)(11. 3-64. 7×15%)÷14%=11. 4公斤。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实现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一般的施肥原则和技术:一是根据作物的种类及养分习性来选择化肥种类。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和叶菜类蔬菜,应增施氮肥或选用高氮型复合肥;豆科作物、绿肥作物和果菜类蔬菜,应适当施用磷肥或选用高磷型复合肥;甘薯、马铃薯、甜菜、烟草等喜钾作物和根菜类蔬菜,应重视钾肥的施用或选用高钾型复合肥。二是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三是根据测土配方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并按照作物的吸收规律,掌握追肥的关键时期,使化肥发挥最大的作用。四是依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特征科学分配化肥,并采用有效的施肥方法。铵态氮肥易挥发,以深施为好;硝态氮肥易流失,不易在水田施用;磷肥应尽量集中深施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应集中条施或穴施到根系较密集的土层,以促进吸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取样 化肥 磷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