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夏敬源
中国是棉花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约占到世界份额的1/4,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中国棉花打喷嚏世界棉花感冒”。但是,中国棉花存在纤维品质低、综合品质差的问题;在棉花生产上则一直受到病虫害的困扰,主要有苗病、铃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和棉蚜、棉铃虫、红蜘蛛、红铃虫等害虫。1992年,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大暴发,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后来正是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研发与应用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农业部组织的研究发现,转基因棉的抗性退化问题已经显现,盲椿蟓等其他病虫危害日益严重。因此,伴随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发展中国转基因棉花,将对稳定生产、保障棉花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转基因棉花科技不断创新
中国在“863计划”和“973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及农业部棉花发展专项资金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多部门配合,国产转基因棉花及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基因构建不断刷新。中国从1991年开始进行抗虫基因的构建工作,1992年合成了BT单价抗虫基因,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基因的国家。经过不断的努力,抗虫基因构建由单价到双价,由单抗棉铃虫到耐黄萎病、抗蚜虫、抗除草剂等多抗,并开始了改良品质和提高产量等方面的基因构建工作。
遗传转化效率不断提高。在基因导入途径上,中国科学家除采用世界通用的农杆菌导入法和基因枪法外,还独创了花粉管导入法,这3种方法的转化率分别达到了5%、8%和2%,转基因规模在每年8000多株,初步实现了遗传转化的流水线作业。
品种(系)选育不断加快。已有1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品种的多元化以适应国内不同地区种植。既有常规抗虫棉品种,又有杂交抗虫棉品种;既有早熟抗虫棉品种,又有中晚熟抗虫棉品种等。
配套栽培技术不断完善。针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前期生长发育偏慢、后期易早衰等问题,以及其他产量影响因子,研究制定了水肥调节、促控结合的4套栽培技术规程和2套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在河北、山东、河南等主产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效十分显著。
棉种产业化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国内存在以下4种产业化模式:
科研主导型———科技+企业。棉花科研单位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有关单位合作将科技成果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代表企业有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国内有关企业联合组建的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导型———企业+科技。企业集团以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吸纳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或技术人才,以买断品种权或给予技术股的形式,进行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代表企业有南京红太阳种业等。基地主导型———基地+科技。各地积极探索,以优质棉基地为依托进行转基因抗虫棉良种产业化开发。如江苏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协会主导型———公司+农户。行业技术协会或农民技术协会以棉种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联合相关棉种企业,把企业、棉农和科研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河北省河间市国欣农研会等。
目前,科研主导型产业化模式占国产抗虫棉面积的比重为19%,企业主导型为15%,基地主导型为6%,协会主导型为5%,其他占55%。国内转基因抗虫棉初步实现了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法制化。
转基因棉面积逐年扩大
转基因抗虫棉投入少、效益高,有助于农民增收。统计数据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可以减少80%左右的农药使用量,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调查显示,种植抗虫棉每亩可减少农药投入60~80元。棉田套种西瓜、蔬菜、草莓等高效栽培模式,可使每亩获得2000元以上的效益。另外,还可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使用转基因抗虫棉生态效益显著,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增加20%~40%。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1-18/29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