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玉米大垄(宽垄)双行栽培技术


该项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保墒、保肥、保温等功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特点。该项技术有两种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可增产10%以上,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85以上。二是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在中部的四平、长春、辽源及松原部分县(市)玉米高产区应用,平均可增产15%左右(不包括不增产的部分地方),投入(地膜和工公顷1025元)产出(公顷增产玉米1238公斤)比1:1.1,基本持平。在西部地区的白城和松原部分县(市)应用可增产35%以上,投入(地膜和工公顷1025元以上)产出(公顷增产玉米2363公斤)比可达1:2.2以上。
  (一)适宜区域、规模、预计效益
  1.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适宜在我省白城市和松原市的乾安、长岭等县市推广。2006年计划推广面积200万亩,预计增产玉米3.15亿公斤,增加产值3亿元。
  2.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适宜在我省四平、长春和辽原市推广。2006年计划推广500万亩,预计增产玉米2.75亿公斤,增加产值2.6亿元。
  (二)技术要点
  一是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推广秋翻整地,要求翻地深度达25cm以上。结合翻地深施底肥,并及时耙耢、平整土地,做到不漏耕,无立垡、无坷垃、无堑沟。
  2.起宽垄:打成垄底宽120—130cm、垄顶宽90cm的宽垅。如采取缩垄增行的种植方式,应打成垄底宽90—100cm、垄顶宽70cm的宽垅,即将原60—65cm的3条垄合并成2条宽垅。起垄后及时镇压保墒。
  3.灌溉、施肥:
  (1)灌溉:视土壤墒情每公顷灌60-120吨水,春旱严重时适当增加灌水量。干旱区最好在土壤封冻前灌水,防春旱效果更好。也可采用坐水播种进行填墒。如果在抽雄授粉、灌浆乳熟期发生干旱,要及时补水。
  (2)施肥:公顷目标产量1.0-1.3万公斤,施有机肥40立方米、施化肥1.8标准吨,可选用尿素500-600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硫酸钾50-100公斤,硫酸锌15公斤,也可全部选用多元素复合肥。氮肥总量的1/3及全部磷、钾、锌肥用做底肥,2/3的氮肥做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使用多元素复合肥全部用做底肥。
  4.选用良种:选用耐密型、半耐密型的中晚熟专用玉米品种,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含水率不高于14%。熟期可比当地主推品种延长3-5天。
  5.种子包衣:选用17%的吉农四号或11.7%的吉农三号或16%的乌米净等多功能种衣剂,按照药与种1:50的比例湿拌均匀,阴干后播种。催芽播种的应先催芽后包衣,严格掌握包衣剂的使用剂量,以防药害。
  6.适时播种:
  (1)播种时期及方法:当耕层5-10cm地温稳定通过8℃时可开犁播种(4月15-25日左右)。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刨埯等距播种,覆土厚度3-4cm,适时镇压,大垄上苗带行距为40cm。
  (2)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比普通种植方式增加10%-15%。
  (3)化学除草与覆膜:选用广谱低毒、低农残、短残效的除草剂,每公顷用乙草胺1.5-1.8公斤,兑水450公斤均匀喷洒在垅面上,进行土壤药剂封闭除草。
  覆膜可选用幅宽90—100cm、厚度0.007-0.008mm的超薄地膜,每公顷60公斤,人工或机械覆膜均可。覆膜时将地膜铺平拉紧,贴在垄面上,两边用土压实,覆膜后受光宽度在60-70cm左右。覆膜时垄面上每隔1.0-1.5m横压一条土,以防风剥地膜。
  7.田间管理:
  (1)剪孔引苗:当玉米普遍出苗并第一片真叶展开时,及时剪孔引苗,引苗后用湿土封严苗孔。
  (2)防治玉米螟:因地制宜地选用赤眼蜂、性诱剂、白僵菌、高压汞灯和化学农药颗粒剂等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玉米螟。
  (3)适期揭膜:揭膜可在6月末7月初进行,揭膜一定要干净,减少白色污染。
  (4)追肥:在大喇叭口期,公顷用尿素300-400公斤,采取条施的办法进行垅侧深追肥,追肥深度达到8-10cm。
  (5)促熟:可采用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清除田间和地头大草、除掉植株底部非功能叶片及站杆扒苞叶晾晒等技术措施促早熟。
  注意事项
  因地制宜地应用,同时,注重解决好残膜污染。
  二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推广秋翻整地,要求翻地深度达25cm以上。结合翻地深施底肥,并及时耙耢、平整土地,做到不漏耕,无立垡、无坷垃、无堑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玉米 施肥 整地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