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玉米高产育种路上的跋涉者


玉米高产育种路上的跋涉者

——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张延寿 边江 陈梁

  李登海,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初心不改、坚持不懈开展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10月,笔者参加了陕西省有关方面组织的振兴种业课题调研组,专程前往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登海种业)学习考察。期间,我们为玉米高产育种的成就所鼓舞,为李登海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所感染,更为中国种业振兴的愿景所振奋。

  

  “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必须加大”

  来到登海种业的试验田,这里试验示范种植的玉米品种令人目不暇接。在登海种业第十九实验场玉米制种田的地头,公司董事长王龙祥介绍:“目前登海种业在全国各地已经设立了20多个子公司,从黄淮海到海南岛,从大东北到大西北,都有我们的玉米育种科研基地。登海种业现在每年都能推出一批玉米新品种,2021年上报送审的玉米新品种就有33个。”

  在登海种业高科技研究院座谈时,我们见到了刚从地里赶回来的李登海。他虽年逾古稀,但身体很硬朗。从1972年开始从事玉米育种科研,他大半辈子都是在跟玉米打交道。

  “搞育种,最关键的是两条,一是人才,二是投资。”李登海侃侃而谈。目前,登海种业共有科技人员111名,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68名,其中16人具有研究员职称,9名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和省级特殊津贴,7人入选山东省科技人才库。登海种业先后建成6个国家级、2个省级研发平台,联合33家单位发起成立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近几年,公司每年投入科研资金都高达8000多万元,加快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玉米良种很畅销!”李登海爽朗地笑着说,“目前我们的玉米育种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继续探索玉米高产道路,向每亩土地要产量。二是研究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

  我们与李登海就种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最关注的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对于农作物育种产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太重要,解决的力度必须要加大。已经到了该唱国歌的时候了!”李登海说,企业投入巨资,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刚进入市场,就有人拿去稍加“配制”,既没有多大投入,也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就搞成一个“新品种”,还堂而皇之地当作自己的“科研成果”去申报,甚至在种子质量上粗制滥造坑农民。“这种做派很恶劣!国家一定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惩处那些欺世盗名、搞乱市场的人!”

  李登海还就陕西省的粮食安全问题谈了看法。陕西有自古丰饶的八百里秦川,有陕南秦巴山区和汉中“小盆地”,还有面积广阔的陕北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多样,出产也很丰富,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潜力很大。他说:“特别是陕北黄土高原,如果把水的问题解决好,沙漠变良田,发展粮食生产和良种制种有巨大潜力,建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打造陕北黄土高原粮仓。”

  

  “一旦瞅准了,非干到底不行”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这里地处胶东平原粮食产区,但因多种原因,粮食产量一直很低。1968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决心努力改变粮食低产的局面。

  1972年,李登海担任了村里的农科队队长。农科队的主要任务是引种新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玉米、小麦、地瓜、花生什么都搞。从那时起,李登海与科学种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回忆,那时候胶东农村种的玉米品种主要还是当地的“二马牙”等传统农家种子,一亩地产量也就二三百斤,而小麦一亩地能打四五百斤。“为什么‘大粒’(玉米籽粒大)的产量还不如‘小粒’(小麦籽粒小)的?”后来,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美国的玉米亩产已达到了1000多公斤,“我们太落后了!”这让他受到很大的触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种子 小麦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