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其主要内容有四项,即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机械高茬收割、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深松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
二、机械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土壤的深松是只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新的土壤耕作方式,能使土壤孔隙增多,破坏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耐涝能力。所谓营造“土壤水库”工程就是运用全方位深松机等深松机械,适时合理的耕作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的通风透气性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充分接纳天然降水,能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量,使伏雨秋用,秋雨春用;机械深松能将水分储存于耕层底部,能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对盐碱地也有治理效果。
三、膜侧沟播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膜侧沟播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旱地粮、经作物突破性的节水抗旱增产新技术,也是将地膜覆盖、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和机械深施化肥等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的一项综合技术。适用于冬小麦、春小麦,玉米、马铃薯,尤其是谷子、糜子、胡麻等粮、经作物。其优势有:
1、集雨保墒,抗旱节水。该技术通过起垄覆膜,地膜覆盖在垄上,种子种植在垄沟内的膜两侧,地膜完整无损,一方面切断了水份和大气的直接交换,有效地阻止了水分从垄面蒸发,另一方面,每垄地膜形成小拱集雨面,有利于降雨向沟内形成小径流,使5毫米以下的无效降雨通过膜面集流作用形成小径流集流到沟内被作物有效利用,使无效雨变为小麦,小雨变为中雨,使小麦根部土壤含水量成倍提高;起到保墒、抗旱节水作用,使降雨利用率较露地直播可大大提高。
2、提高地温。膜侧沟播由于地膜的隔热增温作用,无论是在垄上或者沟内,地温明显高于露地,地温增加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加快作物根系对土壤营养的全面吸收,有效地促进作物出苗。同时也弥补了高海拔地区积温不足的缺陷。
3、易实现机械化作业。谷物播种可采用膜侧播种机具,操作简单。膜侧播种机能一次完成开沟,起垄,铺膜,覆土,深施化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多道作业工序,播种量,施肥量易于调节,便于农民掌握,易间苗补苗、中耕除草、追施肥料、防病灭虫、集雨补灌等田间管理;
4、能节种节膜,降低生产成本。一般可节种10%左右。比人工铺膜节省地膜20%~30%,
5、增产幅度大。膜侧小麦、膜侧谷子等作物较露地增产率可达30%左右;实践证明,该技术适宜区域广泛。在海拔1800—2600米,降雨量260—400毫米的旱作区域均可推广种植。
四、膜下自压软管灌孔灌及配套农机化技术膜下软管灌及配套农机化技术是覆膜种植与常压微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也是地膜栽培抗旱技术的延伸和深化。该技术以一个自然农田地块为一个灌溉区,以机械覆膜铺管、机械耕整地、机械抽水等农机化技术为支撑,利用灌溉渠道和田间地面的水位压差,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将水通过铺设于地表的干管→支管→毛管等软管灌系统以微流量均匀而缓慢地送到作物根系范围内进行局部灌溉,也可同时根据作物需要将化肥和农药等随水施入作物根区,与近年来推广的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设备相比,具有成本低、对水质要求不高、易推广的特点,技术己获得五项国家专利,是目前国内最节水、最节能、最经济实用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6-3-16/21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