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门口就业”的趋势,还应进一步改善用工环境,让农民工“招得来,用得着,留得住”—— “回流”更要“长留”
“孔雀”不愿东南飞
“往年一般正月初八就开始招工,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都没有什么人来报名,今年不一样,想在家门口找工作的太多。 ”3月21日下午,位于广德县的安徽和威集团人事主管朱霞告诉记者,因为扩大生产,他们公司年初招了1500人,报名踊跃,有我省阜阳、六安、肥东的农民工,甚至还有山东、河南的人过来应聘。 “工资一般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包吃住,所以来的人不少。 ”
“目前,‘用工难’状况仍然存在,但已明显缓解。 ”宣城市职业介绍所负责人张建威介绍说,去年同期,该市用工一度缺口高达3万人,今年用工缺口目前下降至1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缺口减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批农民工‘回流’,家门口就业成为趋势。 ”张建威说。
宣城市人社局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何勇认为,农民工“回流”很大一部分是外地务工成本增加“倒逼”和当地经济发展双重影响的结果。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该市开始出现农民工“回流”势头,到去年,外出务工转为本市就业的人数首超10万人,今年迅速增长至15.1万人。同时,务工方向也从长三角转向省内。截至目前,该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8.3万人,到长三角务工人数已从70%降到31%,本省就业人数比例上升到45%,其中,一半多在本市。该市正在成为外地打工者的目的地,逐步向“劳动力输出与输入相结合”的城市角色转变。
“回流”农民工眼界较宽,经验丰富,深得企业青睐,但要让他们“招得来,用得着,留得住”,还需要花费一番工夫。此前该市一项调查显示,员工在单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只有12.7%,在职时间1年至3年的有50.9%,在职不到一年的占了36.4%。
供需矛盾成“两难”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宣城市企业用工需求近年显著增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性、行业性和季节性缺工。据该市人力资源市场最新统计,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约80万人,从理论上说,完全供大于求,并不缺劳动力,特别是当前农民工“回流”成为常态,“民工荒”暂时成为历史,但是由结构性矛盾导致的“用工难”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这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形象化表述,当前这种情况正开始逐步改变。但受就业观念、素质和技能等因素影响,目前仍有两大人群面临“找工难”,一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相对难以觅到满意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好高骛远,因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最终沦为待业一族的不在少数。 ”一家大型超市的办公室负责人感叹说。
专家分析认为,“有事没人做”的原因则更多,一方面是高级技工、管理人员始终供不应求,这也是全国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是青壮年工人难招,特别是服装、机械制造、建筑和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旺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或者很难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加之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员工流失严重,“大出大进”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招工难”,位于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台客隆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为企业储备人才。因为各种原因,2009年首批招进的8名大学生如今只有1人留下。为了留住人才,该公司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改善工作环境和提供发展空间,之后两批招进的大学生无一流失,而且都走上了管理岗位。
挣钱更要挣“体面”
2008年以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涌现了48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吸纳了大批富余劳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以来,该市企业薪酬普遍上涨,低于1500元的月薪已经很少见。
工资上涨无疑是让农民工“回流”的最基础条件,也是新时代农民工追求有尊严的“体面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涉及进步升迁、学习培训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权利,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选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3-26/12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