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记者:
今天的研讨会名称有高校培养与就业改进,今天谈就业改进可能更多一些。我想围绕高校培养问一个问题,您在做就业搜集的过程中,可能和高校也有联系和合作,有没有高校培养过的,跟产业对接或者是经济区发展做的非常好的一些学校,像教育部前几天发了一个文,也在征集各个地区人才培养的申报工作,您在跟一般的高校接触过程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能够推广?
查建中:
刚才我讲了,我们在软件计算机信息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而我们每年培养60万人,很难满足这个要求。而这在国家有37所示范本地学校的就业好的不得了,像我们北京交大的学院连续四年百分之百就业质量非常高,大概2/3是在跨国公司工作。这表现了一种职场的竞争力。还有国家109所示范高职学院做得也非常好,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在职场的定位非常明确,是培养工程师,培养集技术师、培养技术员,而不是像很多大学都培养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科学家,那个东西都不着边际,没有明确定义,你必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能力。这都非常明确。
还有就是包括这些学校回到原点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造,现在推行的模式是CDL的工程教育模式,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欧美的几个工程教育大学优秀的教育机构做的,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职场的环境引到学校来,我们培养的人为什么和产业不对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职场的环境、没有产业的环境,包括实习、实训都在其中。
王伯庆: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薪资上升比较快,那是为什么?高职高专企业做的很多工作,其中四川高职学校是比较显著的。我们曾经有一个数据,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状况大概好过了1/4的本科,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所接触的本科院校也做的比较好,他们系统地对学校的就业能力、知识能力进行评估之后,根据学科带头人制定解决方案。我觉得南京大学做的比较好,他们一直在主抓这个工作,研究型的精英大学中如何做好这个事情,我认为他是做的比较好的,但不只这一所大学。
姜大源:
我补充一点,高职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就是因为我们长期的教育是一个递进的思考,就教育而论教育。我们提一个概念,我们经常讲跨界,特别是职业教育,一定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跳出学校,跳出这个校园的本身,跳出这个“围城”来谈教育。离职率也好,就职失败,我不知道前两天看见关于中职就业率是95%点几,示范性高校一般都是超过了98%,起码在95%—99%之间,这就说明还有本身教育质量的问题。
关于中国日报记者提出离职率的问题。我们经常讲人职匹配,我喜欢这个职业,同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方认为这个人也能够做这个职业。这是不够的。人、职、环境三者必备才能保证员工比较稳定的就业情况。但我们长期忽略了人和环境,我很喜欢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德国文化的,我不喜欢这个文化。我不喜欢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德国文化。所以尽管人职匹配了,但人和环境不匹配,也造成了离职率上升。
中国日报记者:
最近关注到有8%左右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一到三个月之内是可以接受零月薪的,因为咱们这个调查说可以提高1%,您认为这个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对薪资的预期普遍降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伯庆:
没有。今年的薪资比去年高,而且比2007年低,我不知道百分之多少的大学生,这个调查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直接从应届大学生抽样,如果是网络调查,本身的样本抽样不清楚。我无法回答直接跳出来的结果。很多大学生在说自己愿意零薪的时候,他能够做到吗?据我们调查,今年和去年相比,大学生的期待薪资上涨了几百块钱,具体的数字我不太清楚,实际上薪资期待是增高了,而不是下降了。蓝皮书中有非常明确的内容,薪资期待是上升了,而且上升得比较厉害。我认为这是有多重因素,一个是经济开始有好转,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薪资期待,看到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了,另外就是对物价开始上涨的综合因素。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蓝皮书中指出,与2008年相比,在大学里举办的求职会,大学招聘会的成功幅度下降。而相反很多人转向向亲朋好友求职的比例上升。请专家分析一下其中大学招聘会存在哪些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02/11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