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0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实录)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6-02  互联网

  2010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暨高校培养与就业改进研讨会今日举行。以下为发布会直播文字实录:

主持人: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2010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暨高校培养与就业改进研讨会现在开始。本次会议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主题发言,然后是专家研讨,最后是媒体提问环节,预计两个小时左右。

  首先,我们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致辞。

  谢寿光: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6月2日,再过几天是近三十年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大学生高考。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以王伯庆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利用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从2009年开始,这个研究报告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也是皮书系列之一,正式向社会发布。

  去年这部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和高度关注。王伯庆教授的研发团队适时地跟有关专家进行沟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研究数据。现在发布的是第二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信这部报告通过的媒体发布,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个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基础数据和研究结论,有助于改进调整我国的教育结构,真正实现通过多年努力而形成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这部《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在我们整个皮书系列里,应当说它是比较年轻的,但它的影响、价值在整个皮书系列里有独特的位置和独特的价值。

  作为皮书的出版方,我们首先要感谢麦可思公司,特别是王伯庆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希望通过蓝皮书这个平台,让这个研究成果真正发挥更大的效应。除了中文版之外,我们将在今年内正式推出英文版,同时也和王伯庆教授,已经初步达成意向,要让我们这个研究里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数据库正式上线,以期让这部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希望媒体一如既往地关注皮书系列里各项研究报告的发布,特别是对这部就业蓝皮书在这个时机的发布给予高度的关注,尤其希望媒体要准确、认真、负责任地解读里面的数据。

  这个研究不代表任何官方,只是一个研究团队根据自己的一套科学方法所发布的结果。其中有对各个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排行,对这个问题始终是极其敏感的,大家可以就这个研究的问题本身说明问题,一会儿王教授会进一步说明。它不代表我们中国政府的观点,更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以紧紧围绕这个研究报告准确进行解读,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数据实际上是需要媒体进一步转换的,否则一般的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很难从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做进一步的解读。所以在这个时候,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希望各家媒体,我们密切合作,真正让这部研究成果通过媒体的语言转换,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大众,特别是相关的部门。我们也希望有关高等院校的领导者和就业问题的研究者,特别是政府的相关部门,通过这样一份报告,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关注,以期改进我们的教育结构,真正推进中国大学的发展和成长。相信这部报告的发布,对中央近期推出的中国人才规划以及教育发展规划,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希望我们这个团队继续努力,我们作为出版方会密切配合,真正让这部《就业蓝皮书》成为皮书系列里的一个重要品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谢社长的致辞。下面请《就业蓝皮书》主撰稿人麦可思公司总裁、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王伯庆博士做发言。

  王伯庆:

  各位来宾,谢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来了各位专家,他们是教育方面的专家,而麦可思本身和我自己只是通过就业和各项指标系统研究可能改进的方向,但我们并不是教育本身下属方的角色,而各位来宾和专家才是做这个事情的,研究课程怎么改、培养机制怎么做。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蓝皮书的就业背景。

  蓝皮书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我是2006年开始做这个事情,2007年发布第一部大学生就业报告,现在已经四年了,连续发布大学生就业报告。现在和社科院文献出版社进行合作,开始出版《大学生出版蓝皮书》蓝皮书只有两年,但是做大学生就业报告已经是四年了,而在这个期间我们已经出版了24个省的分省报告,每年都出。

  我们每年的蓝皮书除了60%的内容是跟踪主要指标的变化,每年会跟踪就业率、薪资、离职率、专业对口率一些主要指标的变化。其次我们有40%专题内容,这和以前是不一样的。

  关于数据的代表性,我们是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查。为什么不对大学生毕业时进行调查?本科生中间有三分之一高职高校生之间40%是在毕业后半年内才找到工作的。而且如果没有等他们就业状况稳定的话,这时候的调查并不科学。所以一般是等毕业半年后做调查。我们这次调查抽样达50万人,收回问卷24.5万,有效问卷是22万份,覆盖2599所高效分院、分部,成比例的覆盖了各个专业,成比例地覆盖了各个省市。覆盖的毕业生可以从事700个职业,我们这个职业分类是按照美国世行协调下做的职业分类,是1112个职业,大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覆盖了70%多。

  我们对这个样本进行检验,发现答题和没有答题的人之间没有系统性偏差,并不是没有答题的人就业不好就不答题,或者是没有答题的人是就业太好的人没有时间答题。我们检验发现没有这个样本偏差。我们发现个别的样本在抽取中有不成比例、偏差比较大的,我们进行了权数修正。这是我们的样本和基本研究框架(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蓝皮书中也有。

  今年的新增内容,就是对大学生增加的28项量化分析,我们对2006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再跟踪,研究他们的职业升迁,这个数据非常有价值。如果有需要这个数据的,可以和我们联系。他们三年后怎么样,三年后的职业升迁怎么样。我们还做了很有意义的是专业预警分析,长期招生的专业,我们做了分析。

  一个是漂族分析,他们就业的地方不是家庭所在地,也许也不是大学所在地,这就是媒体所称的蚁居或者是弱势就业大学生。今年新增的大学生研究,去年制定的12大生产也作为对应的生产业、所对应职业、所对应的专业,以及这些专业的供求关系的分析。这个是今年新增的内容。今年是2010年蓝皮书有153张图、103张表,为了方便查询,今年表格查询系统在书中有,而且临时注解也加进去了,可以当做一个很好的工具书用。这些所有的进步都是与教育工作者和使用工作者的沟通带来的。

  今年的主要发现,大家看这是我们国家连续四届毕业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今年有一个特点,今年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包括高职高专生、本科生,把他称为大学生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的85.6%高了1个百分点,但是比起经济形势最好2007届低了将近1个百分点。今年比去年少,但还是不如2007年毕业后半年情况。这是可以预料的,因为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到那个程度,这给我们制造业的复苏长期复苏比较有关。

  薪资方面,大家看今年的薪资回升很快,今年的大学生,包括高职高专和本科生,2108元,较2008年略有上升,工资的上升比较有特点,这个因素是否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以及大学生对薪资的期待,因为房价上涨很快的话,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薪资比较期待,这是期待薪资上涨比较快。

  我们国家今年失业量最多的,失业人数最多的有十个专业,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高职的今年失业量最多的这十个专业,这是什么概念呢?就这十个专业占了高职高专失业总人数的30%。我们再看本科,本科十个专业的失业量占毕业半年后继续失业人数的33%。

  专业预警中,哪些专业有持续下降、薪资水平下降、失业现象长期走低,把它分为两类专业,就业率比较低的、薪资比较低的,持续走低的是红牌专业,就业率走高、薪资高、持续走高的是绿牌专业。我们这个预警系统要根据连续几年的数据进行跟踪。(图)这是新增的部分,我们每年将在蓝皮书中发布这样的内容,协助高校进行专业技术的调整,这在6月份发布,有一个意义,告诉高考生和高考家长,不要以为法学专业好,看电视里律师比较威风,就报国际律师、中文等,不是需求量不大,而是供应量更大于需求,这样给高考生和高考生家长有一个参考。

  这是高职高专的表(图),这是本科的表。(图)

  我们看到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比较严重,初次就业情况不好,将近有38%的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在内,2006届毕业生在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有两个,88%的原因是主动辞职,主要的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比较偏低,这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所以就造成了较大的辞职率。

  求职分析,就2009恩届的大学生求职难度未见增加,我们发现每投多少份简历拿到一份邀请,高职高专和本科生没有什么变化,求职成功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大学招聘会的成功,大学生拿到初次工作,通过大学招聘会拿到初次工作的比例由25%下降到17%,这并不是一个坏事情,可以看出来,通过亲朋好友和专业求职网站比上届有较快上升,大学生的求职渠道出现多样化,学校扮演的角色开始没有这个社会化服务提供重要,但是有一个不好的是通过亲朋好友的比例上升,它并不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这个现象倒不奇怪,因为在国外也有很多亲朋好友,在国外最重要的求职辅导服务是怎么帮大学生搞社会关系,而我们的求职中是主要做求职规划,如何帮助大学生搞社会关系还没有成为高校的辅导内容。

  就业能力,2009届大学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略有下降。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水平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要求毕业生达到的能力是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样满足度反而下降了。主要的是大学生能力提高了跟不上国民经济的技术提升,这是一个特点。虽然学校进步了两个百分点,但产业技术要求提高了五个百分点,所以大学生就业满足程度下降了。

  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定义的漂族,家乡不在就业地的是半漂,家乡和高校都不在这个地方的,比如我的家乡在四川然后我在四川读高校,到北京来我就叫成漂。或者我家乡在四川我在北京读的高校我在北京就业叫半漂。大家看看低收入的就业全漂族是是1129块钱,而全部的大学生毕业生半年就业薪资是2108块钱。换句话说,这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水平比较差,薪资相当于大学生的40%多一点儿。这个现象要引起注意,而且低收入的漂族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但真正作为地区分析的话,并不是直辖市集中最多。我们看看这是我们国家漂族就业弱势群体的百分比,最多的是北京,其次是深圳。(图)这是我们国家所谓漂族的人在哪些城市,我时下是站在前面的城市,但是他们比例并不是最高,因为我们很多农村来的孩子找的是低级市像常州、无锡,仍然是一个漂族,最后漂在无锡。大家看看比例最高的是地级及以下的城市,其次是副省级城市,地级以下的城市包括地级市的省会城市,像银川、福州。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这些来的漂族主要来自于农民和农民工家庭,城市的弱势群体,退休、离退休人员,待就业人员的家庭,他们来自的地区主要还是地级市以下的家庭。

  现在的大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根据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本科生根据职业规划选择专业的只有6%,大部分人是通过兴趣爱好,大学调剂的占这么多,还有就业容积。高职高专生根据职业规划比较多一些,39%,高职高专是将来的就业导向。

  满意度。我们发现2009届大学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下降,高职高专的由70%下降到68%,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非“211”大学下降了5个百分点,79%下降到74%,“211”大学86%下降到83%下降了3个百分点。这是毕业之后对母校的满意度。

  他们希望母校更多改进哪些方面?大学毕业生、本科生和高职生基本上是一样的模式,都希望母校改变实践和实习的环境。高校提出的校企结合是有根据的。第二是课程改革。第三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够。

  自主创业。今天我们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是1.2%,去年是1%,2007届是1.2%,也就是说现在恢复到2007届水平。高职高专生连续多年是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这是就业好,越是就业好,自主创业的比例就越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的占1%,我们去年提出在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实际情况中,对2009届的毕业生没有明显效果。这是自主创业(图),连续三届的自主创业的比例。大家看到自主创业的资金构成,来自政府的是1%,70%是来自父母和亲友的贷款,13%是来自于其他方式,还有6%是银行贷款和信用卡透支。来自风投的都比政府的资金要多一些,这个政府已经注意到,从2009年1月份出台了很多条款,但实际效果对2009届毕业的大学生帮助并不是太大。

  这是振兴产业,12个振兴产业未来要重点建设,其中对专业的需求,要求快速发展这些专业(图),每个产业都对应职业,这些职业对应主要的专业,我们拿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振兴产业的本科专业是这些(图)、对应的高职专业是这些(图),虽然是重点专业对应的,但已经供大于求了,但有的是供不应求。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今年的初步发现,基本上的结论是今年我们的就业情况比去年略好一些。大家说好一个百分点算不算好?可能做就业的人知道,一个百分点都是要花很大的功夫做出来的。如果把这一个百分点乘上大学生的数量,代表着多少大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这一个百分点不是小数。我看过一个资料,我看2008年美国的大学生就业率一年内的也只有21%,但它并不是强调大学生的就业率。毕业就业率并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目标,因为毕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主持人:

  谢谢王博士的发言,下面进入嘉宾发言。请王伯庆博士担任主持。

  王伯庆:

  请大家在发言的时候,尽量把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下面介绍一下中国就业促进会的陈会长,他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这20年通过主要编制出就业或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包括职业的研究,在这个方面也是中国很少几个人在关注的。下面请陈宇老师发言。

  陈宇:

  我去年也参加了麦可思公司的蓝皮书的发布会,我认为今年的蓝皮书比去年的蓝皮书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分析和观察对社会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结论方面,提出了11个结论,这11个结论就我内心来讲,我感到和我对现在这个社会的事态,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事态的观察是非常一致的。我自己觉得王老师做的这些事填补了中国职业研究所的空白。王老师是我们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这些研究给我特别大的启发和压力,他用非常精确的统计数字,揭示了一个新概念,叫做“职场生态”,加上王老师新提出的这个词,这个概念是“漂族”,就是职场漂族生态。

  前两天我在微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有一个教授说,中国所有的教授加在一起的影响力比不上一个韩寒。我要模仿这句话,我要说中国近年来所有人力资源事件造成的影响力抵不上富士康“12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游戏规则规定,工人和雇主是可以互相解雇的,合则留、不合则去,跳是没有问题的。但一般说来,劳动者的离去是跳槽,而富士康的劳动者是用跳楼来离去,这就很值得讨论了。王老师创造的概念是全漂族职场生态的问题,跳楼的12人中间,有8位是男生,4位是女生,平均年龄21岁,全部都是漂到深圳去的。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后面,我觉得像我们职业研究所过去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职业观察、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数据库等等。我们想给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企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现在王老师的这个研究,使我们感到除了对职业本身的研究之外,我们恐怕要增加一个内容叫做“职场生态观察”,我个人有一个看法,我长期说中国现代史是1.0、2.0、3.0,1949到1978是1.0,这是我们的蓝色崛起,追求财富,从2009年到2038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绿色崛起,追求社会和谐,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人和人的统一。如果让员工感到没有出路,实际上转型期的镇痛已经表现出我们的职场生态。我估计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就此打住,把自己的思想和火花稍微放射一下。谢谢大家!

  王伯庆:

  其实我们做这个漂族研究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一个移居,但移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他们离开了家乡到远处去谋职,中国这么大,到一个南方文化、北方文化,谁来关注他们。

  下面发言的任占忠老师是北京就业促进会的会长,他做了30年大学生就业研究。

  其实我们做这个漂族研究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一个移居,但移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他们离开了家乡到远处去谋职,中国这么大,到一个南方文化、北方文化,谁来关注他们。

  下面发言的任占忠老师是北京就业促进会的会长,他做了30年大学生就业。

  任占忠:

  谢谢王博士。我从80年代初做大学生工作,直到现在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实际上也离开了三年,做过三年的大学生留学工作,就是在北京高校局的留校办公室一直在做大学生就业。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有一个比较历史性的了解和理解。我就今天会议的内容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在想一个事情,我们的毕业生就业,从计划分配到现在的充分市场,已经经过了几个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搞计划分配,当时的分配是搞毕业教育,党的教育就是我的志愿;等到80年代中期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又有就业指导方案,又搞了十年左右,当时是在国家控制下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又十年的时间,又到2000年前后又开始国外的职业生涯理论开始引进中国,开始搞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我们这三十年来由毕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目前我们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80年代用人单位要人叫做饥不择食,有什么样的毕业生都可以,一直到现在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程度。

  简单讲,从过去用人单位掉着眼泪要不着人,到现在学生掉着眼泪找不到工作,我们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这30年来现实的情况,所以说毕业生也由过去不用发愁分配,由包分配到现在就像马克思说的一句话:给了你自由,同时也让你失去了工作的自由,实际上也面临这样的状况。当前毕业生就业,我们面临的一种全新的形势,实际上当前的就业压力加大,今后的就业压力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为什么?毕业生一旦达到了690万,不可能降到500万、400万、300万,我们2001年只有114万,用了十年的时间到了630万,不可能再回去。按照现在的这次发布规划,到2020年将再增长一二百万,所以我们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建立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这就是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针对这点做两项基础性的工作,第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王博士所做的这件事情,相当于“治病”,第一点是要做检查、做诊断,然后再开方子治病,我们对毕业生就业也做这个事情,王博士说他做的事情检验、体检、化验、透视,他做的是这方面的事情,紧接着就是诊断,毕业生就业究竟是什么问题,我们应该诊断,然后再开一个方子,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是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现在王博士做了很好的事情,通过调查、通过数据,做了化验、做了透视,已经在这个方面做了工作。下面就是要做诊断,诊断如何诊断、大学生就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开什么样的方子要进行认真研究。

  我和伯庆共同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是从诊断方面,从化验方面、体检方面是最基础的,诊断工作我们共同研究,开方子的事情我们共同研究,所以我在集中更大的精力考虑如何诊断和开发的问题。目前,我要做的就是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研究。职业适应力和现在的职业规划是一个不同东西,它是一个侧重点转移到适应社会职业适应方面来,我和伯庆共同地要做中国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报告。我们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怎么样,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报告。现在有了这个数据之后,现在搞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报告就有了充实的基础。这样可以结合国家的政策,可以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历史,可以结合当前的调查,研究大学生今后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由过去的服从分配改到如何适应社会。好,谢谢。

  王伯庆:

  谢谢任老师。他做了很多年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他说过去是什么样的大学生都有人要。我是77级的,我记得我刚刚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告诉别人我们是大学生的时候,那些好事的中老年太太问你,你找到对象没有?而现在不同,她们会问你找到工作没有。谢谢任老师。

  下面请袁老师继续发言。袁老师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袁本涛:

  现在高校的老师面临着两个非常难的问题,一个是数据难,我是做大学教育研究的,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感到最难的一个问题是收集数据非常困难,其实跟大学生就业一样难,面临两难的境地。这两难的问题在王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谢谢您。现在进入了一个高等校大众化阶段,以前我们在谈高等校总是谈到发展规模,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从规模转到了质量,我在研究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时候,我想高等教育质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宏观质量,一个是微观质量。所谓的宏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组织系统,对系统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规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它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二是专业结构或者是学科结构满足社会的需求怎么样,跟社会的匹配度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宏观层面。

  第二方面就是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我们学生培养出来之后,素质怎么样,他适应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我觉得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王老师正好为我们高校的改革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信心和依据,我们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王老师的数据很详细,哪些专业是预警性的,哪些专业是社会急需的,这对我们高等教育专业的调整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

  学生毕业之后,适应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刚才王老师的幻灯片中也有,对学校哪些方面满意、哪些方面不满意,这对我们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的改革、教学方式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学校非常好的一个帮助。

  另外,今天我们谈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我觉得应该把它放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它。刚才陈老师讲到,今天的北漂也好或者是什么漂,王老师说得很清楚,这些漂族都是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农民工家庭,来自于社会弱势群体。这些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当无产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稳定性是非常成问题的。所以应该从更高的高度看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这是社会转型期中政府要负什么责任、社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以及学校应该如何转变教学服务,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我还有一点建议,我有一点遗憾,王老师的研究主要是对本科和高职高专为主的,我这段时间在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就业,下一步能不能把研究生研究纳入进来,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有好几十万,实际上很多研究生也无法就业,也成为漂族的一员。最近我想招一个博士后,招聘广告发出去没两天,实际上他是因为没有找到就业,没有找到工作,好多博士也想来做博士后。为什么?其实他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研究生的就业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只是还没有像我们的高职高专和本科生那么严重。所以我建议伯庆兄下次也把研究生纳入到这个研究范围,这样数据更系统。

  王伯庆:

  谢谢袁教授。刚才他提到研究生方面,以前我们不做研究生,第一是它的规模小,而现在已经上升了,我们从今年开始会研究研究生,明年的蓝皮书报告会有研究生,研究生本身的就业是值得研究,因为研究生的规模已经上去了,也关系到就业发展。我回应你的问题,我们肯定会做这方面的问题。袁教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一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方法进行分享。我们能否把数据进行分享,只要是非商业的,我们都愿意把这个数据拿来进行分享。我们现在在对每一个高校写一个调查,写一个诊断报告,高职高专到很多学校,帮助高校一竿子插到自己的学校上如何改进,这就是微观方面的改进。

  下一位发言的是王辉耀,他是中美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他有一书《人才战争》,这本书我看过之后,才认识到他的工作价值,他讲的是人才,所谓的人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下面请王辉耀与大家分享他的想法。

  王辉耀: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最近中央刚刚开完人才工作会议,国家又出台了中长期发展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为将来的人才工作打下了基础工作。我觉得中国现在特别缺乏像麦可思这样的用数据、研究方法、实证方法来说话,因为我们看到太多的观点,太多的评论,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话,我觉得他基于大量的数据和调研,这个样本是前所未有的。刚才他说到有22万份的问卷。我觉得这在中国的研究界和学术界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特别是作为研究皮书这样的发布,必须要以数据为基础。

  我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有三个体会:第一个体会,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或者是就业方面的问题,刚才说到有11个方面。我感觉其中有结构性的问题,就目前的数据来讲,中国大学生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我们大学生占人口的8%、9%,这个今后是20%、30%日,发达国家是最高50%,中国大学生并不是最多,但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失调,我觉得有结构性的问题。就像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创意产业不发达,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回来一个吕艳红就创造了上万的就业率,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意产业,包括本土的和引进的产业。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前都是投资拉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好,我们从过去三十年的投资拉动到未来三十年的发展的时候,我们要进行一种人才拉动,对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涉及到教育体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麦可思做得是非常好的,发现问题,然后给决策部门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第三个体会,我想提几个建议,看了这个报告之后有一些想法,第一,我们的高考体制必须改革。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应试教育必须要改变瓶颈,大学大纲出来了,我们要有一些建议,高考一考定终身,这是不是要加入社团、加强学校的自主权,这是对应试教育方面的建议;第二,麦可思的报告中提到学生的职业规划,这方面在我们教育里面做的非常差,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强调职业规划,包括开发专业的专业化课找一个职业设计规划师,我觉得这个不仅是大学,从中学就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所以这方面就进一步加强,提升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就业;第三,麦可思说到第九个结论,我们的实习和大学生的结合是非常薄弱的,现在实习基本上是大学生自发的,到社会上去找。我们的学校能不能更多有组织的,组织更多的对口实习,跟大学进行对接,如果这个方面加强的话,可能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就业计划,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我觉得今天这个发布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发布会,社科院文献出版社也是非常权威的一个出版社,发布这个报告对人才的培养有很大意义,我祝贺麦可思王博士的这份报告。

  王伯庆:

  谢谢王辉耀,可能大家知道一个著名的“千人计划”,王辉耀是“千人计划”的重要推手,中国就是不缺人,以后出生率会下降。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地位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在21世纪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中胜出的唯一机会是拥有最佳训练的中国人。2006年开始启动这个研究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宗旨,放在办公室进门的地方。他们研究整个人才战略,包括留学生,我们现在北京的研究团队有9个都是海归,刚才辉耀说的是制造一些高端产业吸引大学生就业。这几年已经解决了40几个研究生和迎接大学生的就业,也成功吸引了一批海归回来。如果我们国家有这样一批高端的企业产生的话,给国家带来的影响会更好一些。

  陈光老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有请陈光老师发言。

  陈光:

  我不能算是研究人员,我是一直从事职业教育领域多年,我参加今天的会议想表达这样几个意思,第一,我们要尽快做体制调整,政府要把社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可以干又能够干得好的事要尽快放手。去年麦可思的数据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它的统计分析还是比较客观,并没有说和官方有多大的对立。我在政府机关待了18年,这件事情如果让政府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没有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更宏观的事情、更多的事情需要决策。恐怕有的任务是要交给研究单位中介机构去做。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报告非常关键,因为教育是社会上最关注的,影响也很大,说句实在话,它对社会稳定很重要,整个国计民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中国还是要想办法把人培养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做好就业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把情况弄清,我们现在等于是做这件事,而且社会上很认可。

  我的建议:第一,所有的统计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给出的,结论和给出是有直接关系,包括被调查的对象。我建议,这个统计中的数字,今后要想办法得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孩子们刚毕业,有些事情他自己还站不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人才资源位置上,填的东西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要把这块信息拿进来。每一次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些起伏的时候,要再看一下宏观政策的了解,公务员今后可能很快就不会再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所以希望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调查的工作和出药方的工作不要合着做,我们就把调查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反映真实,数据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这个事情做好了已经功不可没了。因为那个研究和这个调研是有关系的,但并不是完全一回事,我认为出药方的工作比这个数据更间接。因为类别比较多,再一个建议,把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三年制教育和四年制教育在统计出数据的时候要适当做一些调整。因为从培养目标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人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最近我们在倡导终身学习的问题,能不能有些数据在学生今后一边干一边方面搞这方面的统计。这件事情做好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会有很大的推动。谢谢大家!

  王伯庆:

  谢谢陈老师。我们这个数据是绕开高校,直接向学生问,就业没有、薪资多少,是从学生第一手来的。它是基于研究型设计的数据库,所以拿来做研究特别好。对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2006年的时候,我们对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做了一个调查,我们今年没有做,因为我们现在帮助很多学校在做自己学校的用人单位调查,一个学校有一两千个用人单位,我们发现答题率比不上毕业半年的毕业生的关注度,也比不上毕业三年的毕业生对母校的关注度。所以不光要提供培养实训的机会,还要把使用人才的意见反馈回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呼吁这一点,强调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我们提到很多单位,都谈到希望与我们合作做后面的诊断。我们不是做诊断的,麦可思就是做数据。你们会发现就业报告中最差的一点没有做解读,只是数据有多少,是高还是低,实际上我们就是查胆固醇、查血压,就是一个体检。如果迈过这个体检的话,就可能乱说话。所以不同专业的人要对一个专业课程的改革都是困难的,不管我们是给高校做,还是给一个省,还是一个全国范围做的,我们只是第三方数据透视的角色,就像以前的就业,以前像中医号脉一样,而现在我们把X射线、查血引进来,看哪些指标偏高、偏低,这个偏高和偏低的问题是由专家判断,不是由我们判断。所以陈老师的话,这一点很清楚,就体现在蓝皮书中的特色,就是不动。如果我们一动,我们就会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这样反而会误导别人,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数据。

  另外关于本科、高职高专的数据,我们报告中分开,而本科里分为“211”和非“211”,就是看到不同学校,研究性的本科、普通高职高专的研究差异性。这么一个部分我们同一个问题会分成三各类型分析,下一步的发展很可能有一天会走到高职高专报告,有一个本科报告,但是事情是一步一往前做的,陈老师提得也很好,就像我们回应袁老师的建议,也可能有研究生的一个报告,但要回顾本科的培养。

  下面岳昌君老师发言。

  岳昌君:

  我是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的岳昌君。今天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王伯庆博士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北大教育学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当时党组书记认为未来就业是非常关键问题,所以北大从1998年开始做了很多次迎接毕业生在校时候的调查。我们作为研究者,追踪调查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尝试过,但这个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想在机构能否做追踪调查,终于王伯庆博士从美国回来做了这件事情,北京大学特别高兴。作为社会的一个研究机构,又有责任做这件事情,他们的意义非常大。

  我们北大教育学院收集了两种数据,一种是我们自己积累的应届毕业生数据,从1998年、2000年、2003年、2005年,我们出了很多硕士论文,出了很多研究性的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与专业的匹配等理论研究。我们手里也有教育部高校就业司的总体数据,2009年12月分我们出版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这是包括全国所有学生的数据信息,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一下。

  这个蓝皮书具有不可替代性,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了解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数据,这是不可替代的。第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这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还有分学校类型和专业,他在这方面都回答了问题。还有就是给大学生发出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制定多高薪酬的希望,是三千还是五千,什么为参考依据。我觉得他为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薪酬希望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他的报告中有很多信息。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找工作,现在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好象很盲目,各种渠道都希望用上。还有就是在什么地区、什么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的职业状况、职业升迁怎么样,他在这方面有所研究,希望有更深的研究,不仅做三年的调查,做五年、十年的调查,看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轨迹,这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层次招生方面的信息、课程改革,大学生实习方面,还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我觉得这项工作也很有意义,我们不仅要关注王博士的研究,还要关注麦可思本身的发展,他做这种数据的积累,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国家这样的机构比其他国家已经晚了十年,希望他能够继续做下去,希望高校和企业能对他进行支持,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性的事情,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支持蓝皮书。

  王伯庆:

  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我们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设计、新生的调查设计,我们与他们有密切的沟通,大家看到的成果其实不光是麦可思的成功,我们的数据是对学术界开发的,我们一定要做到一点。另外就是说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大家在教育方面更多的问卷,每年要有这种改进,从宏观的就业形势和微观的就业形势做到更好。

  姜老师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也是职业教育研究员,他研究最大的课题是研究课程改革,请他发言。

  姜大源:

  我看了你的报告,我是搞职业教育研究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个结论和我的想法整个是吻合的,高职的发展,它的起点和上升的高度对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在德国待了十几年,对德国比较了解。最近我到美国考察了一个月,大概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到西雅图、休斯敦、纽约、华盛顿,考察了十几个学校。我当时做的报告,论产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中国、美国、德国的比较,就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非常大,要适应就业就必须对教育机构进行很大的改革,这对今后的教育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你在报告中提到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预警机制的问题。刚才岳老师说五年、十年,我知道在十年前就写过关于德国对就业的预警机制,它已经建立很完备了,陈光老师讲到它的基础是企业,而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发展到那种成熟度。有两千个企业是作为它的常态机构,并不是临时的。最大的特点不是教育部门的评价,是学生自己的评价,用人问题是绕不开这个问题。行业部门已经失去了行政管理的职能,但它跟企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你去问卷,他们可能不回答。但建议你和行业紧密结合,像化工、纺织、机械,建议你在预警机制方面更完善,你刚才提到国家、地区和学校,但没有行业。

  你说对学生的判断结果,要加上过程判断,我建议要建立一些常态的、经常性的分析,这个过程肯定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你现在已经做了四年,已经相当好了。这样做下去,我估计你会前途无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当然还会慢慢聚焦到对就业影响方面,虽然你不做判断,但实际上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的几个因素。我刚才看到包括几个方面,实践、课程,我们的毛入学率超过了德国,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喊的是就业,美国就业率从5%上升到10%,他感到很困难。我上次在美国讲到,你把所有的中低端制造业外包了,实际上劳动密集型吸引的就业比高端的服务业还要多,但美国通过向墨西哥输送人才把它填补了。

  储朝晖:

  我表达三层意思,第一,感谢王博士的团队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提供了这样的基础数据。第二,我感到王博士不仅是做了社会所需要做的事,而且他选择了很正确的方式做这件事,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做这件事,我感到这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也是教育发展当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很多评价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或者是学校的角度做的,能不能有更多的研究机构从事第三方研究、第三方评估。第三,你们发的每期的资料,我都抽时间读,我感到数据方面做的非常好。

  我提一点建议,下一步能否从更多的维度考虑这个数据如何收集,第一是文化维度,数据背后还有很多内容,有价值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我认为这是研究教育和其他问题的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数据收集的时候要考虑这个因素。对机械制造方有负面的,表示是不是产能过剩,会不会误导大学生往这方面走。要考虑多种,不要仅仅就客观,可以更宏观、更多维度考虑这个问题。

  吴垠:

  我来自零点,我和王老师是同行。首先,我对我们同行以第三方的角度发布,感到非常高兴。第三方数据的特点,就我们这次报告,我们也有类似的经验,刚才所说的解读的问题,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综合性的考虑,不然的话,在这么重大的地方发布的影响,就会受到一些歪曲。基于零点以往的发布会和媒体沟通起来,特别强调这一点,你们在数据解读方面,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指标的结构性。不要光看那个数,那个数一报可能会造成偏差;第二,指标的相关性;第三,注意数量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希望你们在报道中多听专家的解读,而且是不同角度专家的解读,不要主观片面、单一性,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数据的解读有不必要的数据说明。

  王伯庆:

  谢谢吴博士。下面请查建中教授,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查建中:

  谢谢王博士。我是做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研究,做了五年,自从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以来,我认为这个是我们的工作基础,我们的教育是粗放型的,如果对比制造业,如果一个制造业根本不知道目标在哪儿、产品状况是怎样的,那它根本无法生存。而我们的教育大概就是这种粗放型的,你要把一个卫星送进轨道,你不知轨道在哪,你没明确定义,同时你不知道你的卫星飞在哪儿、什么状况,什么速度、位置,加速度,你就没法控制它,怎么进入轨道。我们的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出在这儿。而麦可思做了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我觉得这是真正改革中国的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工作。

  说到诊断,我同意专家的意见。要靠各方面的专家来诊断,比如说有一个数据,亮红牌、黄牌的专业,很多都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但据我观察,我们的产业非常缺人才。下午开第十四届软件高峰人才论坛,我知道软件缺口每年都是几十万。所以这个信息给我们的并不是说他找不到工作,而是职场不需要人,如果给这样的信号大概会有问题。我非常同意陈光老师的意见,你要倾听产业的声音,一个是你的目标定位在职场你培养什么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能力、知识跟技能,你要听产业的声音,还有一个就是你的产业的状况,你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这个方面非常差,产学科技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工作,掩盖的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产业找不着人。因为我做这个工作,我和很多大产业都有接触,我们注册的公司有1000万,如果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就是千万级,这绝不是几千、几万、几十万人才所能解决的,中国所要的人才是百万级到千万级。

  在公司教育方面,我们也正策划出一本公司教育策划蓝皮书,还有就是开药方,刚才老师也讲到这个,我觉得很重要。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偏离原点,王博士讲到,我们是学以致考,升学导向,到大学积累了,所有的问题反映在大学,反映在出口,反映在职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四个支柱,叫做学以求知、学以求用、学以共处、学以致人。而我们看我们的教育离这个原点有多远?根本就谈不上。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工程教育当然还有一个具体的落实目标,提出了改革的三个战略,是产学研合作,解决办学机制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方法论问题,还有就是国际化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要按照国际目标培养人才。我觉得如果40年中国农业改革的成功多复杂,根本的一条是把土地还给了农民。我们工业改革的成功,多复杂,到现在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而最根本的是把市场还给了企业家。如果比较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关系,我觉得教育革命或者是改革的成功,最关键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老师和学生是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应该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如果演员不占领舞台的话,是导演占领舞台,我们能出什么戏。导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演员是舞台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工作,就是围绕这样的思想。

  叶之红: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就业研究对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机会,就是我们的18岁的人口从现在开始持续下降,从2008年的2600多万持续下降,这样有一个特别好的发展形势,实际上就造成我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规划纲要,我们介绍未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20年将提高到40%,由今天的24%提高到40%。就是说将来在就业人口中,如果说现在在就业人口中新增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只占1/4的话,十年后大学毕业生将占到近1/2,因为40%是非常保守的入学率,如果按18岁和22岁的出生人口的趋势来看,把毛入学率和出国入学的人都算上的话,我们很可能达到50%的毛入学率这样实际我们高等教育不管是在后大众化阶段,还是在普及华的初级阶段,都会以整个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完全不同经验的启示。

  十年一晃就会过去,将来教育会有不同的态势,如果到精英阶段的时候,我们是为了不工作,是为了做精英们所做的工作,那么未来我们读大学就是为了工作,为了更好地工作。有用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所以为什么说未来十年提高质量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教就是为什么而学。麦可思在这种形势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维视角。

  我们当时也想过,也许高等教育的发展,未来十年是很轻松,是不是就业的形势也会相对轻松。18岁到22岁的新生劳动力和退出劳动力的人口相比,未来十年也会更不容易,可能未来十年就是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会越来越不容易。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会更大。这样的研究对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研究未来的规划,大家理解的规划都会非常好,非常有帮助。

  现在大学高校正在做“十二五”规划,大学的发展规划是三个发展规划,一个是学科建设规划,一个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一个是校园规划,最重要的是学科建设规划,麦可思提供了专业的平台,提供了红牌、黄牌、绿牌的分析,对高校做“十二五”规划非常有帮助,这是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大学肯定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任,大学不是中世纪的大学,为大学而大学、为研究而研究的自娱自乐的地方,大学现在逐渐走入社会中心,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我们非常关注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我们去了社科院经济所,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我们在这个研究上,实际上就和麦可思报告中所说的问题是相关的,我们当时双方的交流意见,一方面我们想学,他们怎样把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推向企业,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关注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我想大学也是应该这样做。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建议,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目前的指标比较突出的是绿色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在环保上。是不是你关注了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就很好地承担了呢?主要是两大类指标,一类是绿色,一类是自身员工的发展。我为我的员工发展负责,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没有关注准员工的队伍,大学生的实习,没有这样的一个指标。我们当时提出,你们有没有可能把这样的指标列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主要的指标,因为这才是主要的社会责任。当时他们说,我们提得很好,可以考虑。今天媒体都在,希望媒体在这方面更多呼吁一下,让我们更多的企业能够把接受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王伯庆:

  谢谢叶老师。下面进入媒体提问时间,在提问时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

  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

  请问有没有估计过全国低收入就业的漂族的人口数?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他们的离职率比较高,会不会是造成一些“本田事件”这样的社会问题?我们政府能够做什么事情处理这样的问题?

  王伯庆:

  我们计算了全国漂族比例,但并没有具体的数据,你可以进行推算。比如说2009年大学生是多少,在蓝皮书中也有比例进行推算。

  第二是漂族所造成的原因,我们没有分析,我们只是分析漂族来自什么样的弱势地区、什么样的弱势事件。

  至于你说到的“本田事件”,我不知道其他专家能否回答,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就大学生这块,我们做过一些案例分析,大学生不要家乡一套房,而要北京一张床。有一个例子,我们曾经采访过电子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他拿到一个深圳的工作,是五千块钱,而成都也给了五千块钱,而成都和深圳的物价是无法比的。他选择了深圳,很简单的道理,因为深圳那家公司做的是二流水平,对职业发展不利。所以一个是职业发展,漂族选择了更高层次级别。他走出了他的蜗居之后,看到了不同的文化,这超过了在他的家乡地级市的精彩。我们现在面临的是80后,他们有他们的物质消费,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

  法制晚报记者:

  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生报考志愿,他也非常重视专业的冷热情况、就业前景,国际经济贸易是红牌专业,在我看来这个专业在前几年是非常热的,而现在工科的专业很受宠,现在这种情况势必会对考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现在就业非常好的专业,再过几年又冷了,就像曾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考生报考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

  王伯庆:

  国际贸易这个专业之所以造成就业比较差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专业听起来一讲“国际”两字就愿意报考,家里不了解这个专业,而这个国际贸易的专业往往是文科专业,甚至不是文科专业,他就把市场学的这些本事,弄过来搞个国际贸易,实际上就就像刚才姜教授讲的很多专业其实它不是允许供大于求造成的,也许是它整个培训的水平比较低,而社会上一方面找不到国际贸易真正人才,一方面是它考虑是什么的人才,社会需求脱口,一个是总供给是大于总需求,一个可能是它不大意的情况下还会可能会造成就业的失败,是因为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另外工科就业会比较好,是不是大家都报工科专业,会导致以后这个专业就业会比较困难呢?我们不担心。第一,学工科,有它的门槛。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科不会造成就业困难。比如说到两三年后,工科开始下降,薪资开始下降的时候,已经有预警信号,可能不是红牌,而是进入黄牌。我们每年都有连续跟踪的情况,这些家长会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进行微调。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看到高职高专有9%,本科只有6%的人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这是不合理的现象。其实我们不能单纯看就业现象,就业是暂时的,而职业是长期规划。我们的家长或者是大学生中,70%、80%、90%可能是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可能家长并不了解大学,并不了解职业规划,所以希望我国的职业规划能够迅速扩展到初中、高中,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填专业,单纯看就业信息来填报。

  中国日报记者:

  不管是对09届大学生的调查,还是对06届的大学生调查离职率都是非常高的,您能不介绍一下,近来两三年的情况,它有什么样的趋势?对用人单位来讲有怎样的启示?我没有找到2006届毕业三年内的离职数字,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数据?

  王伯庆:

  从2006届没有研究离职问题,从2007届开始研究的,这几年的离职率偏高离,大学生离职率偏高它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中国才发现的,因为它存在一个市场的初验阶段,是一个初步的磨合期,就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发生了调整。从雇主的角度如何看,根据我们的研究,雇主不太喜欢忠诚度比较低的大学毕业生,这对学校并不是一个好事。一方面学校抱怨为什么雇主不招应届大学生,而招历届的大学生。雇主愿意招你,招了你以后,稍微有一点工作经验,就会跳槽了。大学生教育中其实应该加强一个大学生本身的教育,就是说不能够急功近利,不光是要做职业规划,在求职过程中要让他认清楚就业现状。

  人民政协报记者:

  今天的研讨会名称有高校培养与就业改进,今天谈就业改进可能更多一些。我想围绕高校培养问一个问题,您在做就业搜集的过程中,可能和高校也有联系和合作,有没有高校培养过的,跟产业对接或者是经济区发展做的非常好的一些学校,像教育部前几天发了一个文,也在征集各个地区人才培养的申报工作,您在跟一般的高校接触过程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能够推广?

  查建中:

  刚才我讲了,我们在软件计算机信息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而我们每年培养60万人,很难满足这个要求。而这在国家有37所示范本地学校的就业好的不得了,像我们北京交大的学院连续四年百分之百就业质量非常高,大概2/3是在跨国公司工作。这表现了一种职场的竞争力。还有国家109所示范高职学院做得也非常好,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在职场的定位非常明确,是培养工程师,培养集技术师、培养技术员,而不是像很多大学都培养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科学家,那个东西都不着边际,没有明确定义,你必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能力。这都非常明确。

  还有就是包括这些学校回到原点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造,现在推行的模式是CDL的工程教育模式,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欧美的几个工程教育大学优秀的教育机构做的,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职场的环境引到学校来,我们培养的人为什么和产业不对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职场的环境、没有产业的环境,包括实习、实训都在其中。

  王伯庆: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薪资上升比较快,那是为什么?高职高专企业做的很多工作,其中四川高职学校是比较显著的。我们曾经有一个数据,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状况大概好过了1/4的本科,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所接触的本科院校也做的比较好,他们系统地对学校的就业能力、知识能力进行评估之后,根据学科带头人制定解决方案。我觉得南京大学做的比较好,他们一直在主抓这个工作,研究型的精英大学中如何做好这个事情,我认为他是做的比较好的,但不只这一所大学。

  姜大源:

  我补充一点,高职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就是因为我们长期的教育是一个递进的思考,就教育而论教育。我们提一个概念,我们经常讲跨界,特别是职业教育,一定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跳出学校,跳出这个校园的本身,跳出这个“围城”来谈教育。离职率也好,就职失败,我不知道前两天看见关于中职就业率是95%点几,示范性高校一般都是超过了98%,起码在95%—99%之间,这就说明还有本身教育质量的问题。

  关于中国日报记者提出离职率的问题。我们经常讲人职匹配,我喜欢这个职业,同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方认为这个人也能够做这个职业。这是不够的。人、职、环境三者必备才能保证员工比较稳定的就业情况。但我们长期忽略了人和环境,我很喜欢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德国文化的,我不喜欢这个文化。我不喜欢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德国文化。所以尽管人职匹配了,但人和环境不匹配,也造成了离职率上升。

  中国日报记者:

  最近关注到有8%左右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一到三个月之内是可以接受零月薪的,因为咱们这个调查说可以提高1%,您认为这个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对薪资的预期普遍降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伯庆:

  没有。今年的薪资比去年高,而且比2007年低,我不知道百分之多少的大学生,这个调查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直接从应届大学生抽样,如果是网络调查,本身的样本抽样不清楚。我无法回答直接跳出来的结果。很多大学生在说自己愿意零薪的时候,他能够做到吗?据我们调查,今年和去年相比,大学生的期待薪资上涨了几百块钱,具体的数字我不太清楚,实际上薪资期待是增高了,而不是下降了。蓝皮书中有非常明确的内容,薪资期待是上升了,而且上升得比较厉害。我认为这是有多重因素,一个是经济开始有好转,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薪资期待,看到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了,另外就是对物价开始上涨的综合因素。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蓝皮书中指出,与2008年相比,在大学里举办的求职会,大学招聘会的成功幅度下降。而相反很多人转向向亲朋好友求职的比例上升。请专家分析一下其中大学招聘会存在哪些问题?

  查建中:

  我在西安交大看了招聘会,问了中关村的几个老总,他们说大学生自己的表达能力非常差,说不清自己的情况,为什么、不为什么,说不清楚。又回到教育质量,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能力缺口比较严重。

  王伯庆:

  各个大学招聘会占主要招聘渠道,其实慢慢社会化的东西就出来了,这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社会往前发展,大学生的求职应该是社会化的。

  岳昌君:

我补充一下,北大做的调查研究发现,跟王博士的调查有点相似的地方,大学生求职渠道的多元化,只是看大学招聘会这一项可能是下降,但就我们调查显示,在各种求职渠道当中,通过高校,包括高校、院系一级,找到工作的比例是最高的,不仅要看趋势,还要看比例。另外就是看是否通过亲朋好友找工作,这个跟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数据现实,通过亲朋好友主要还是高职大专这快是比较多的,研究生是通过学校跟网上招聘比较多。对于专科高职的学生,我可能在家乡地找工作比例比较大,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一些求职信息,在这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有时候一说通过亲朋好友,好象就是走后门。在美国,不是走后门,而是提供求职信息。亲朋好友及父母对他比较了解,对他从事什么职业更了解。

  王伯庆:

  我们现在的数据也证明大学招聘会仍然是最主要的招聘渠道。大学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不只是大学招聘会,还有大学网站提供招聘信息,会有多种渠道,大家看饼状图中的比例,大概把所有的方式加起来,它的比例是最大的,岳老师刚才补充的很好,特别是高职高专本地就业,他会通过一些亲戚朋友的介绍会好一点儿。

  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出席会议,感谢嘉宾,感谢媒体朋友出席会议。谢谢大家!

根据中国网直播文字整理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02/11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