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粮食烘干:“三夏”农机生产需要的点睛之笔


对于一般农户及种粮大户而言,人工烘干不但成本高、工作强度大,而且难以规避恶劣天气造成的风险。由于人工烘干采用室外场地烘干模式,一旦暴雨来临,往往来不及抢收回屋。并且,场地烘干会影响粮食的清洁度和含杂率,造成落地污染。

有了谷物烘干机,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彻底解决。无论是农户私人购买,还是企业集体购买,都能保证粮食的品质、色泽和口感,大大提升粮食附加值。机械烘干还能够减少二次污染,让粮食在整个生产过程当中“不落地”。2007年,金城米业公司已选定“新两优香4”香型优质稻2000亩,实行标准化栽培,生产“九湾牌”不落地大米。

朱希告诉记者,过去,人们购买烘干机主要是为了应对恶劣天气,现在则不然,烘干机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2002年开始,烘干机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近期,这种需求正逐步由潜在需求发展为显性需求。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节约型社会,已成大势所趋,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更是责无旁贷。但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今天,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寻找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在这方面,以朱希为代表的一批金子公司技术骨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安徽省铜陵市普济圩金迈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下属的最大的水稻生产农场,也是省内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之一,这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稻壳。总经理刘开胜指着办公室外干净整齐的空地告诉记者:“你看!这么大一块地方,过去全是用来堆放稻壳的,像两座山一样!想卖掉,可是根本没人买这玩意;扔到外面去吧,又没地方摆得下,而且污染环境。”

如今这两座山却被朱希“四两拨千斤”地挪到了锅炉房里,转化成了燃料。锅炉里的水受热变为蒸汽,用于维持烘干机的运转,之后,再变回水,如此这般,循环利用。稻壳燃烧后留下的稻壳灰,可以用作肥料、制成塑料,由一文不值变成了商家的抢手货。

这套由朱希发明的稻壳二次利用法于2003年在金迈公司进行试验,投资230万元,由于金子公司的工作效率高,双方配合默契,从方案设计、安装调试到投入使用,只花了6个月的时间。当年便节省油耗70万吨,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刘开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该法,所增加的成本,一是锅炉,二是工人(一台锅炉配两个工人),三是水。而水由于可以循环使用,增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算下来,以稻壳作燃料的成本仅为耗油的二十分之一。不但节能并且环保,无任何污染。“卫生部门对环保条件合格的企业给予绿色标志,而我们公司一直是蓝色标志,比绿色标志高出一个等级。”说到这里,刘开胜不无得意。

有意思的是,虽被客户誉为“稻壳利用之父”,朱希自己却对这项发明不以为意:“当初我根本没想到要为节能环保事业作贡献,只是在想,怎样给客户提供更大的方便、更好的技术、更完善的服务,帮助他们降低成本。琢磨来,琢磨去,就琢磨出了这套东西。至于能够取得这样的延续性效果,则是始料未及的,我自己也感到很高兴。”

据悉,在金子公司的支持协助下,使用金子烘干机的生产企业都已运用起了稻壳二次利用技术,不但如此,其他同类企业也对之加以吸收采用,其影响正逐步超出同行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稻壳 稻谷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