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南充“80后”小伙辞去高薪 果园里圆农夫梦


 

  初夏的6月,炙热刚刚来袭,顺庆区搬罾镇干堰塘村一处300余亩的无公害葡萄园里依然凉爽宜人。密密匝匝的葡萄叶子下面,挂着一串串翠绿的葡萄。藤蔓上系着的彩色纸牌上,写着姓名、祝福语或“心灵鸡汤”。“这是我们推行的新的营销模式:葡萄认种。根据葡萄的品质,每株认种价格从200元到600元不等。”合作社业主董文斌介绍说,目前已有500多人认种了1000余株葡萄。“市民认种后,可自己到园区修枝、浇水、施肥,体验田园乐趣。也可交由合作社无偿代管。”光影透过葡萄叶投射在董文斌黝黑的脸上,这个俊秀的小伙子眼睛里写满坚定。7年时间,几经沉浮,从打工仔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对象,董文斌,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圆了他的农夫梦。

  辞工回乡 只为尽孝

  董文斌出生于1984年,父母都是梵殿乡董干沟村村民。2001年,高考落榜后,他选择了外出打工。2002年,他来到资阳市某星级酒店,这一呆,就是7年。“人生地不熟,什么都得靠自己。”董文斌回忆说,刚到资阳时,他从服务生做起,端茶送水跑得比谁都快,往往是最后一个下班。天道酬勤,他很快就被公司高层相中,从服务生提拔为领班,再从部门主管提拔为分公司策划部经理。2008年初,他当上了总公司副总经理。一时间,家人引以为豪,亲戚朋友交口称赞。

  然而,就是这一年,董文斌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辞去工作,回乡尽孝。“回乡的那天是2008年5月18日,汶川大地震后的第6天。”时隔8年,董文斌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父亲患上了胃癌,虽然做了手术,但状况很不好。妹妹远嫁重庆,母亲一个人在家,又要照顾父亲还要做农活,我必须回去。”

  向往田园 当起农夫

  “出路在哪里?”返乡后,在陪伴父亲的同时,董文斌陷入了沉思。妻子也从资阳来到南充,打工赚钱。身强力壮的他经常在田间地头转悠,看着满山满地的泥土,他心里始终有个愿景:一定可以在土里刨到金子。一次,董文斌在网上了解到水田立体种养,他如获至宝,“水下养鱼,水面种菜。”思路明晰后,他踏上了第一次农夫之旅。

  董文斌介绍,小时候他在家偶尔也干些农活,但这样真刀真枪地干还是头一遭。不懂技术,他就从书本和网络上学习,“用竹竿搭成浮桥,把塑料线管切成小段固定在浮桥上,然后再把空心菜幼苗种在线管里面。”这项“浩大”的工程花去了他整整一个月时间。菜种下去了,又养了几千尾鱼。正当他信心满满地等待收获时,首战却遭遇了“滑铁卢”。

  “因为养了鱼,不能施肥,更没有打农药,空心菜的品相很差,没人买。”辛辛苦苦种的蔬菜无人问津,董文斌回忆说,有时拉一车菜到城里卖的钱还不够来去的路费,倔强的他第一次掉下了眼泪。

  2011年,机会来了,搬罾镇一处农业基地出让。闻讯后他立即邀约了几个年轻人,搭伙承包了下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当时投资了50多万元,种植黄瓜、番茄等时令蔬菜。”董文斌说,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他兼营水果生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到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再匆匆赶到基地经管蔬菜,到了晚上,又忙着给娱乐场送水果。“那个时候,每晚只能睡5个小时。”

  几个年轻人踏实肯干,加上蔬菜基地全部实行绿色种植,产品在市场上慢慢有了口碑。到2012年,董文斌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正在董文斌踌躇满志的时候,2013年,蔬菜价格一落千丈。“黄瓜的批发价从7角跌到7分。”眼巴巴地看着种出来的蔬菜烂在地里,董文斌一筹莫展。这一年,董文斌和合伙人每人亏了近30万元。

  几经挫折 终成正果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喝了一夜闷酒后,董文斌和伙伴们擦干眼泪,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次,他们学会了借力。

  董文斌的妻子是资阳人,其表叔一家有着多年水果种植、加工和销售经验。何不请表叔出山,把蔬菜基地转型为水果基地?说干就干。董文斌将表叔从资阳请过来,对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并阐述了自己的构想,表叔被几个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感动了。

  2014年4月,总投资1300万元的菜篮农业果蔬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我们依然坚持绿色种植。”董文斌介绍说,为确保优质高产,合作社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并先后获得区农牧业局颁发的“果蔬避雨栽培示范社”和“全区现代标准化示范基地”称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葡萄 蔬菜 黄瓜 蔬菜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