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海南儋州:一片雪茄叶 撑起致富伞


 

  置身在儋州3000亩雪茄烟草种植基地之中,这勃勃生机刹那间明媚了人们的心情——

  之于普通烟农:他们从农民转变为雪茄产业工人,实现收入翻倍增长;

  之于光村镇:一座全国独有的雪茄风情小镇拔地而起,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

  之于儋州乃至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旅游岛增添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收入之变——

  5年翻倍脱贫致富

  正午时分,儋州光村镇白沙塘村的烟农陈光汉巡查完自己承包的60亩烟草,开上新买的越野车准备回家吃饭。

  笔直宽敞的村道,鳞次栉比的小楼……而在2011年之前,这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猪牛放养在房前屋后,村民大多种水稻,一年两茬,间或种些瓜菜,一家人全年的吃穿用度是“将就”还是“讲究”,全凭“天”定,天灾时连孩子的学费都得挨家挨户借。

  乡村巨变,就发生在雪茄基地落户白沙塘村之后。

  “烟叶生产工序繁杂,需要大量劳动力。”海南建恒哈瓦那雪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瑞生告诉记者,每年烟叶采收时的3个月用工量最大,人数最多时每天达1500多人,平时用工也需300多人。

  村民把土地租给公司,每年可收取每亩1100元至1200元不等的租金,还可以参加烟叶种植、采摘、分级等工作,有些懂管理的农户更可以免费“再承包”种植烟叶。

  陈光汉算了笔账,以前种水稻等普通农作物一年收入不过4000元,这几年每年都承包60亩以上烟田,纯收入每年至少8万元。此外,每年每亩地租收入1100元,平时在烟叶基地干活一天至少60元,“算起来,一年挣10万元没问题。”

  雪茄烟叶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撑。5年间,白沙塘村有55户受益农户建起了新房。

  观念之变——

  扶贫扶志面貌一新

  面对雪茄这样的新事物,村民起初心中存有疑虑:雪茄烟怎么种?种出来卖不掉怎么办?我们的工资比不比得上种地?

  如何改变老百姓的旧观念,赢得他们的支持?雪茄基地“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依靠公平合理的合作,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改变了过去农业“看天吃饭”生产模式。

  土地是公司租赁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扶持、公司投资建设的,雪茄种苗可以向公司预支,收成后再从公司收购烟叶的款项中扣除……承包烟田没有后顾之忧,这让陈光汉等村民心里有了数。

  不仅如此,雪茄基地还全面购买了烟叶保险,确保承包户和合作社在受灾情况下不受损,烟农与承包户的积极性一日比一日高,主动申请到基地务工、承包种植雪茄烟叶的村民也多了起来。

  在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看来,开展扶贫工作,须有产业支撑。只有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可能真正脱贫、不再返贫。光村镇因地制宜发展雪茄产业,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共促,让贫困农民掌握了技术、稳定了收入、摆脱了贫困,同时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亩产效应,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扶贫先扶志,雪茄基地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培训和严格管理,让传统农业向产业工人过渡,逐步改变了烟农的精神面貌。

  “施肥、采摘、晾晒、调制、分级,哪一样都要技术。”烟农陈德荣说,村民们跟着公司技术人员学到了很多知识。

  知识,不仅增强当地农民的从业技能,也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

  以前,许多农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田间劳作;农闲时,三天两头就有人吵架拌嘴闹矛盾。如今,上千号农民每天在雪茄基地按时上下班,生活规律后,人们渐渐有了新追求。不少人积极学习田间管理,主动要求承包烟田,有人表现良好被基地录用为正式员工。

  “扶贫要扶志,通过正确引导,让农民掌握技术、更新观念,从精神上真正富有起来。”吴井光认为,白沙塘村乃至光村镇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市县借鉴。

  结构之变——

  产业升级科学发展

  一幢幢欧式和南洋风格建筑错落有致,一片片雪茄烟叶散发醉人的清香,走进光村雪茄风情小镇,浓郁的异国情调扑面而来。

  儋州光村雪茄风情小镇项目规划占地2000余亩,总投资20亿元。这是以雪茄基地为支撑、以雪茄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是雪茄项目带来的三次产业融合的生动缩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水稻 传统农业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