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8日,海南省海口市突然降温,作为海南第一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中失败的一方,李江在海边吹来的寒风中,坦然地接受了记者采访。
43岁的李江是海口市演丰镇山尾村人,个子不高,结实憨厚,但双眼透着精明。“红树林生态环境要保护,村民也要发展生产致富。找到这个平衡点,就好了。”这是他的期待,也是周边村民的期待。
“我不养鸭了,全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李江带记者到演丰镇塔寺村,他在这里承包了350亩连片的虾塘鱼塘。他在一口鱼塘边用塑料勺敲出响声,一群珍珠龙胆石斑鱼浮到水面,小的有10多斤重、大的有20斤。“我经常请专家来看虾塘鱼塘。”海南大学教授赖秋明常到现场帮他把关,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去年在全世界蔓延,赖秋明发现是绿弧菌作祟,第一时间告诉了他。
“冬天冷不养虾。天暖养虾时,我要用生物絮团技术治理虾塘,生物絮团的功能是处理虾塘富营养污水。这样虾塘排放的水就没污染了。”李江说。
接着李江带记者到他位于滨海村的海水养殖场,记者看到白茫茫一片“雪景”,“这是刚改造好的永久性冬棚。”进入冬棚,记者看到白色薄膜覆盖着整齐划一新改造的虾塘,“原来每个虾塘5亩大,改造后3亩大,实现整体自动排污。”他指着虾塘里的一根小水管说,这是自动排污水管,又转身指着虾塘之间内径25厘米的2根大水管说,这是排污管道,污水自动从排污管道排到冬棚外的露天污水处理池。
出了冬棚,记者看到3个没有水的塘。李江说这是污水处理池。每个池深3.2米,3亩大。第一个是废水沉淀池,第二个是消毒处理池,第三个是生物处理池。冬棚30亩虾塘的污水经过这些池处理后,可直接循环使用。“今年改造了50多亩虾塘鱼塘,明年全部改完。”
“我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里,已投5000多万元。经过公益诉讼案,我担心养虾养鱼出现类似养鸭污染被禁止的情况,提前建污水处理池。”
李江的变化或许是海南第一件环境公益诉讼案相关的各方所期待的一种新气象。
养鸭致富
咸水鸭从村民一家养10多只,跃升到一家鸭场年出栏12万只,一些村民养鸭致富
去年12月15日,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林卫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红树林养咸水鸭的可能是山尾村长宁头村民小组的李诗存。“东寨港保护区只管辖水域,管理局办公区的20亩地,原是长宁头村民小组的,管理局在1982年、1991年先后买下。”李诗存就在游船码头边开家小卖部、在红树林里养鸭。
从游船码头出来,大约3公里到演丰镇墟,红林路边一栋没有门牌号的3层楼,底层开饭店,叫“五爹土菜馆”,长宁头村民小组组长黄亚光是老板之一。“李诗存是村里第一个卖咸水鸭给游客的。”51岁的黄亚光说,李诗存的咸水鸭放养在红树林里,吃小鱼、小虾、海螺、螃蟹长大,游客看到后买回去吃,觉得味道好,再来买,“最开始,他才养了10多只鸭”。
黄亚光认为自己是参与推出红树林咸水鸭的有功之臣。“村里一帮人合伙开饭店,我是大厨。我们一起商量推出红树林咸水鸭品牌。”他说,“咸水鸭打出品牌,是在2003年。”
“2004年,海口红城湖边开了一家咸水鸭店,10张小桌,客人众多,一个月后搬到府城中山南路。”黄亚光当时已改行养鸭,“当大厨时,月薪1100元,养鸭时,一只鸭就能赚10元至15元。
2006年底,海口市质监局和美兰区政府推动咸水鸭标准化生产。演丰镇委副书记林诗民说:“从那以后,养鸭规模迅速扩大。”蔡邦宇就是响应政府号召成为养鸭大户的。
去年12月18日中午,记者到演中村蔡邦宇家时,43岁的蔡邦宇正蒙头大睡。他的妻子李亚丽快人快语:“他早上两三点就起来杀鸭、拔毛、破肚,然后开车把光鸭送到海口的饭店。中午要睡觉。”
“我们两公婆以前在海口打零工,看到村里人养鸭收入不错,回村养鸭。”李亚丽说,“李江不养鸭后,我家养鸭最多,一年出栏5万多只,今天卖了200只。”旁边,一栋新楼房正在建设中。李亚丽笑得灿烂:“是我家盖的,准备盖两层半。”
李江养鸭比蔡邦宇晚,2008年才开始,但起点很高,第二年就售出咸水鸭8万多只。“我读的是海南电大,学企业管理。”1990年,李江开始边打工边学习,2000年返乡创业养虾,从一口2.8亩的虾塘起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1-09/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