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咸水鸭年赚百万 为环保改养海产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1-09  互联网

  去年12月18日,海南省海口市突然降温,作为海南第一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中失败的一方,李江在海边吹来的寒风中,坦然地接受了记者采访。

  43岁的李江是海口市演丰镇山尾村人,个子不高,结实憨厚,但双眼透着精明。“红树林生态环境要保护,村民也要发展生产致富。找到这个平衡点,就好了。”这是他的期待,也是周边村民的期待。

  “我不养鸭了,全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李江带记者到演丰镇塔寺村,他在这里承包了350亩连片的虾塘鱼塘。他在一口鱼塘边用塑料勺敲出响声,一群珍珠龙胆石斑鱼浮到水面,小的有10多斤重、大的有20斤。“我经常请专家来看虾塘鱼塘。”海南大学教授赖秋明常到现场帮他把关,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去年在全世界蔓延,赖秋明发现是绿弧菌作祟,第一时间告诉了他。

  “冬天冷不养虾。天暖养虾时,我要用生物絮团技术治理虾塘,生物絮团的功能是处理虾塘富营养污水。这样虾塘排放的水就没污染了。”李江说。

  接着李江带记者到他位于滨海村的海水养殖场,记者看到白茫茫一片“雪景”,“这是刚改造好的永久性冬棚。”进入冬棚,记者看到白色薄膜覆盖着整齐划一新改造的虾塘,“原来每个虾塘5亩大,改造后3亩大,实现整体自动排污。”他指着虾塘里的一根小水管说,这是自动排污水管,又转身指着虾塘之间内径25厘米的2根大水管说,这是排污管道,污水自动从排污管道排到冬棚外的露天污水处理池。

  出了冬棚,记者看到3个没有水的塘。李江说这是污水处理池。每个池深3.2米,3亩大。第一个是废水沉淀池,第二个是消毒处理池,第三个是生物处理池。冬棚30亩虾塘的污水经过这些池处理后,可直接循环使用。“今年改造了50多亩虾塘鱼塘,明年全部改完。”

  “我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里,已投5000多万元。经过公益诉讼案,我担心养虾养鱼出现类似养鸭污染被禁止的情况,提前建污水处理池。”

  李江的变化或许是海南第一件环境公益诉讼案相关的各方所期待的一种新气象。

  养鸭致富

  咸水鸭从村民一家养10多只,跃升到一家鸭场年出栏12万只,一些村民养鸭致富

  去年12月15日,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林卫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红树林养咸水鸭的可能是山尾村长宁头村民小组的李诗存。“东寨港保护区只管辖水域,管理局办公区的20亩地,原是长宁头村民小组的,管理局在1982年、1991年先后买下。”李诗存就在游船码头边开家小卖部、在红树林里养鸭。

  从游船码头出来,大约3公里到演丰镇墟,红林路边一栋没有门牌号的3层楼,底层开饭店,叫“五爹土菜馆”,长宁头村民小组组长黄亚光是老板之一。“李诗存是村里第一个卖咸水鸭给游客的。”51岁的黄亚光说,李诗存的咸水鸭放养在红树林里,吃小鱼、小虾、海螺、螃蟹长大,游客看到后买回去吃,觉得味道好,再来买,“最开始,他才养了10多只鸭”。

  黄亚光认为自己是参与推出红树林咸水鸭的有功之臣。“村里一帮人合伙开饭店,我是大厨。我们一起商量推出红树林咸水鸭品牌。”他说,“咸水鸭打出品牌,是在2003年。”

  “2004年,海口红城湖边开了一家咸水鸭店,10张小桌,客人众多,一个月后搬到府城中山南路。”黄亚光当时已改行养鸭,“当大厨时,月薪1100元,养鸭时,一只鸭就能赚10元至15元。

  2006年底,海口市质监局和美兰区政府推动咸水鸭标准化生产。演丰镇委副书记林诗民说:“从那以后,养鸭规模迅速扩大。”蔡邦宇就是响应政府号召成为养鸭大户的。

  去年12月18日中午,记者到演中村蔡邦宇家时,43岁的蔡邦宇正蒙头大睡。他的妻子李亚丽快人快语:“他早上两三点就起来杀鸭、拔毛、破肚,然后开车把光鸭送到海口的饭店。中午要睡觉。”

  “我们两公婆以前在海口打零工,看到村里人养鸭收入不错,回村养鸭。”李亚丽说,“李江不养鸭后,我家养鸭最多,一年出栏5万多只,今天卖了200只。”旁边,一栋新楼房正在建设中。李亚丽笑得灿烂:“是我家盖的,准备盖两层半。”

  李江养鸭比蔡邦宇晚,2008年才开始,但起点很高,第二年就售出咸水鸭8万多只。“我读的是海南电大,学企业管理。”1990年,李江开始边打工边学习,2000年返乡创业养虾,从一口2.8亩的虾塘起步。

  李江不单打独干,和一帮村民组成了合作社。合作社聚集资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经得起市场的冲击,容易做大规模。“我用布丁螺、小蟹、小虾、小鱼喂鸭,养足120天时间。”李江科学养鸭,而且特别注重品牌营销。“200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记者拍我们养鸭,拍了13天。”2010年1月6日节目播出后不久,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也来采访,当年8月5日播出。“上了中央电视台后,我们的咸水鸭销得更好了。”那一年,他们售出了12万只咸水鸭,达到顶峰,合作社利润接近100万元。

  6年博弈

  政府部门推动咸水鸭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呼吁禁止在红树林养鸭

  “当年推广咸水鸭标准化生产,是想增加村民收入。”海口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温敬华,是推广咸水鸭标准化生产的经历者。2006年12月18日,市质监局为村民办了一件“实事”:打报告给省质监局,申请将海口“演丰(红树林)咸水鸭”养殖项目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次日就获得省质监局的批复,项目执行时间为3年,2009年底完成示范任务,并划拨了12万元经费补助。

  2007年2月,海口市政府办下发通知,成立海口“演丰(红树林)咸水鸭”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市质监、农业、财政等部门和美兰区政府、演丰镇政府、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演丰镇委副书记林诗民当时是分管农业的副镇长。

  “当时养鸭规模不大,全镇年出栏咸水鸭10万只左右。”林诗民说,但省质监局要求3年示范结束时,演丰镇年出栏50万只,龙头示范企业年出栏10万只。

  2008年7月,海口市质监局接连制定、发布《演丰咸水鸭管理技术规程》和《演丰咸水鸭肉产品质量要求》两项地方标准,明确咸水鸭“在红树林一带的浅海以及连接浅海的河溪(咸水)中放养。”温敬华说,“在制定咸水鸭地方标准时,我们也提过个人看法,认为养鸭可能影响红树林生态环境,但不是很强烈。”同年8月,咸水鸭养殖项目由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升格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品牌影响大,规模更大一些。”

  在政府部门“有形之手”推动下,演丰镇掀起养鸭高潮。

  郭建是四川自贡人,2003年正在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恰逢海口市面向全国招聘博士,“我报名了,当年12月任海口市林业局副局长。”2005年9月,他兼任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上任1年后,他就观察到有3个红树林群落死亡,用技术软件定位估测,面积约25亩。“细心调查后,我认为养鸭是导致红树林枯萎的直接原因。从2007年起,我开始呼吁禁止在红树林养鸭。”但郭建的呼吁未引起重视。

  围绕东寨港保护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博弈开始了。在博弈的起初,郭建和管理局这一方明显处于劣势。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年9月,郭建挂职美兰区副区长。这一职位为他协调管理局与地方政府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2010年4月l日,海口市政府发出通告;4月26日,美兰区政府发出通告;6月10日,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发出通告――三道禁令,禁止在东寨港保护区养鸭,养鸭场必须搬迁。但养鸭大户并没有什么动静。

  2010年8月16日,美兰区委、区政府在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召开现场办公会,郭建以副区长身份宣布:“从8月31日起,禁止在保护区内养鸭。”博弈4年之后,地方政府首次站到了郭建和管理局这一边。

  但李江、蔡邦宇等养鸭大户的投资刚刚进入规模收益期。大家不仅没有搬迁的意思,反而加快发展速度。就在这段时期,演丰镇养鸭规模达到顶峰。

  郭建见说了无效,就准备动手。2011年3月19日,管理局通知8家养鸭大户:10天内不搬走,将强拆鸭舍。养鸭大户找到演丰镇政府要求主持公道。镇政府向美兰区政府打报告求助,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专家或机构拿出证实咸水鸭养殖破坏红树林生长的权威信息。”

  林卫海接连两年摸底调查东寨港保护区内养鸭情况。“2010年养鸭的有35户,侵占保护区林地及滩涂100亩。”2011年3月,搬走7家养鸭场。“2011年11月发现还有养鸭场30家,虽搬走7家,却又新开2家,侵占保护区林地及滩涂73亩。”

  告上法庭

  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把演丰镇最大的养鸭户告上法院

  2011年11月11日,管理局向李江送去通知,要求其在60天?搬走养鸭场。但李江没搬,其他养鸭大户也在观望。“李江养鸭规模最大,我们就拿最大的开刀。”郭建说。

  林卫海说:“是郭局长第一个提出打官司的。”

  郭建打官司的底气来自两方面:《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2011年7月22日经省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同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他的法律武器。厦门大学的专家则提供给他一份权威证据。

  厦门大学王文卿副教授和王瑁副教授团队主攻红树林生态环境研究。2011年4月,王文卿和王瑁带着学生到东寨港保护区进行了1个月的调查,得出科学结论:鸭群反复踩踏使红树林幼苗和成年树的死亡率增大,呼吸根毁坏殆尽,严重破坏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物种、密度和生物量降低。

  “团水虱是主要祸害。”海南大学黄勃教授2010年专心研究团水虱。他说,团水虱是一种钻孔生物,咸水鸭把螃蟹、跳跳鱼、海螺等团水虱的天敌都吃光了,团水虱大量繁殖,钻空红树的树根、树茎,导致红树枯死。

  林卫海到海口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委托其监测水质。去年3月19日,监测站派人到江彬养殖场的排污口,采集4份废水和海水样品,带回来检测。副站长黄梅婷对记者说:“化学需氧量超出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40倍,表明有机物多,水质恶化;氨氮超标3倍,说明水质富营养化;悬浮物超标2.5倍。”

  去年2月28日,海口市检察院民行处处长张翔、美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符修存和民事行政检察科长林宇等,到东寨港保护区调研,“座谈会开了一天。”郭建拿着法规、专家的权威证据,同他们商议,“大家都说能打赢官司。”

  “我们准备起诉李江。”去年4月20日,郭建让林卫海到区检察院找林宇咨询。林宇对林卫海说:“我们支持你们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建议对养鸭大户毁坏红树林状况取证,收集对非法养殖行为行政处罚证明文件等,并列出需要提供证据的清单。

  李江的江彬养殖场在山尾村,占用保护区水域、滩涂约4.3亩。林卫海带人现场取证:“当时存栏约7000多只鸭。占用保护区滩涂2520平方米,污水直接排入保护区水域。”

  去年5月29日,管理局以原告身份向海口市中级法院递交民事起诉状起诉李江。请求判他停止在保护区内养鸭,拆除非法养殖生产设施,恢复原状,承担本案诉讼费。3天后,美兰区检察院向海口中院递交民事支持起诉意见书,依法支持当事人起诉。

  调解成功

  面临恢复生态环境原状巨额赔偿的追加诉讼请求,养鸭大户接受调解,搬走鸭场

  海口中院环保庭庭长曲洁去年12月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擅长考试――30多岁时还在考试,考中国政法大学的硕士班;来海南也是考过来的。

  2011年10月28日,曲洁被任命为海口中院环保审判庭庭长。这是海南省第一个环保审判庭。已40多岁的她面临人生最复杂的一场“考试”:“如何用法律为建设美丽中国护航,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司法保障?”

  当美兰区检察院找到她商议养鸭毁坏红树林一事时,双方迅速达成一致。海口中院于去年6月11日对此案立案。

  曲洁说,接案次日,她就带着合议庭人员到东寨港保护区展开现场勘查,并和美兰区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召集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演丰镇的工作人员,山尾村支书陈民宝以及李江等20多人,在管理局的会议室展开调解。

  曲洁认为李江很配合,也赞成保护生态环境,“他说胜诉的把握不大”。

  “当初政府号召养鸭,我用黑盐木做栅栏,在海水里几十年不烂。我就想养长久。现在才四五年就叫我搬,我又往什么地方搬?”李江说的是实情,“没地方搬,我不养鸭了。我投资了50多万元,鸭苗、鸭饲料还没算在内。总要给一些经济补偿吧。”他当时提出要10多万元补偿。

  但曲洁在介绍外省环境公益诉讼情况后,说了几句对案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话:“破坏生态环境不仅要求搬走,还要恢复生态环境原状。而恢复原状需要巨额赔偿。”

  郭建听了她的话大受启发。3天后,林卫海给曲洁送去追加诉讼请求申请书,提出要李江赔偿60万元,其中清理排污口垃圾费用2万元,滩面恢复费用8万元,水体土壤治理费用50万元。

  曲洁说:“去年8月3日,我把追加诉讼请求申请书送给李江,他收到后,很快答应调解。”

  “我同意调解,既是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也避免追加的赔偿。”李江说。去年8月7日,在管理局二楼会议室,郭建和李江在协议书上签字,李江承诺27天内搬走,管理局给一次性补偿他1万元。李江如约搬走了养鸭场,管理局另外奖了他3000元。(2012)海中法环民初字第1号《民事调解书》于去年8月28日签发。10天后,李江和郭建的代理人林卫海分别签收《民事调解书》。海南第一件环境公益诉讼案结案。

  随后,养鸭大户蔡邦宇签订搬迁协议。“他在规定时间内搬走,获得一次性补偿l万元和6000元奖金。”林卫海说。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1-09/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