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拯救“长江三鲜”第一人


  当同行都在猜测郑金良下一步将怎样赚大钱的时候,他的举动却让人看不懂了。2003年5月,郑金良突然把精力转移到一直没有人做成功的刀鱼养殖上。

  顾处长:刀鱼的应激能力很强。我们讲,长江里的刀鱼出网就死,整个操作比较困难,这是一块跟其它鱼类不一样。性腺成熟的掌握,包括催产技术的使用,包括剂量效应时间,这一块当时都没有,需要摸索。

  当时,几乎所有水产界的人都认为人工养殖刀鱼是不可能的事。那么,郑金良为什么还要知难而进呢?

  郑金良:我骨子里就有那股劲,就是人家搞不出来的,我想把它搞出来,人家一样能搞出来的,我要比你搞得好,人家不敢碰的,我敢去碰,所以我喜欢挑战有难度的。

  养殖繁育刀鱼,不仅面临着刀鱼应激反应大,出网即死,更重要的是,到哪里去寻找性腺成熟适合繁育的刀鱼种鱼呢?

  从2003年6月起,郑金良开始了繁育刀鱼之旅。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到长江的各个流域到处去寻找和研究刀鱼生长和繁育的习性。

  经过将近一年的摸索,郑金良发现,只有长江安徽安庆段的刀鱼性腺最成熟,最适合搞繁育研究。

  记者:这是雌鱼吗?

  郑金良:雌鱼雌鱼。

  郑金良:我是从入海口到这慢慢找,我们江阴没有成熟刀鱼,到这个地方才有成熟刀鱼,到安庆段才有成熟的刀鱼。

  2004年夏季,郑金良兴奋地把长江的安徽省安庆段选作研究刀鱼的地点。可连郑金良自己也没想到,一年以后发生的事,却差点连命都搭上了。

  那是2005年7月的一天,当天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郑金良连早饭都没吃,租了渔民的船,到江上去寻找和捕捞刀鱼。上午9点左右,终于用网拉上来几条快要产卵的刀鱼。郑金良异常兴奋,就在渔船上仔细观察起刀鱼的产卵情况。不知不觉到了中午12点,被火辣的太阳晒得满头大汗的郑金良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脚往后一滑,差点掉到江里,幸好被旁边的渔民及时拉住,他才昏倒在了小船的甲板上。如果掉到江里,后果不堪设想。

  王根德:他是突然往下一晕,把我们都吓呆了,没有特别准备,我也不知道他是低血糖。

  因为劳碌过度,郑金良患上了低血糖病,发作后不能及时补糖会有生命危险。郑金良这一晕倒,船上顿时急成了一锅粥。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一个渔民在船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小西瓜,这才救了郑金良一命。

  郑金良:饿得要死,低血糖饿的时候,一个船上有一个小西瓜,恨不得连西瓜皮都吃光,饿得要死。

  从2003年到2007年,四年时间,郑金良五下长江,靠着这种玩命一样的执着,终于摸索出了刀鱼的生长和繁育习性。可是,刀鱼出水即死,那怎样才能把刀鱼引入养殖场呢?

  在中国淡水研究中心一位专家的建议下,郑金良投入一百多万元修渠建池,把长江水直接引入养殖场,并采取了措施,挡住长江水里的其它生物,只让野生刀鱼苗能够进入。这种办法也叫灌江纳苗。

  郑金良:刀鱼我知道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长江里面到我们这一带会有小苗,算好时间,我开始灌江纳苗,把大量的江水灌到我们这个塘里面来。

  2007年5月,郑金良成功养殖出了两万多尾刀鱼苗。一时间,这件事在整个江苏省乃至中国的水产界引起了轰动,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郑金良被称为拯救“长江三鲜”第一人,长江刀鱼不能人工养殖的神话也终被打破。

  徐才虎:刀鱼繁殖人家搞不起来,他就能养得起来,你说这个神话不神话?牛不牛?都挺佩服他的。

  张站长:他眼光和常人眼光有点不一样,水产界是一个眼光比较远的人,思考的问题比较宽广的人。

  有了河豚鱼和刀鱼,郑金良又从国外引进了美洲鲥鱼进行养殖。有了这三种名贵鱼种,他终于可以去实现另一个财富计划。

  2007年11月,郑金良决定投资一千多万元,在这块距离江阴市区将近二十公里的地方,建一个集餐饮和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他的这个举动,却让当地村民大跌眼镜。

  村民:荒地荒了好多年了,连外地人都不想去搞开荒了,我们本地人看见了更加摇摇头,杂草丛生,种地也不能种,别说去建那个农家乐了。

  原来,郑金良要建农家乐的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养殖基地,而它的周围是多年都无人问津的荒地。农家乐需要聚集人气,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吸引人们前来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鲥鱼 养殖基地 其它 鱼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